全科医生少收入低 社区医院留不住人
2014-10-24
400

被寄托改善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现状的分级医疗制度、社区首诊制度等已经在一些省市开始陆续试水。社区医院能否留的住患者,首先得看它是否能留得住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待遇低,晋升学习的机会较少,医生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这些已然成为下一步医改的新困境。因此,要想实现小病诊疗在社区,首先得壮大全科医生队伍。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解决“看病贵”的关键之招。中国新一轮医改启动两年后,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寄予了厚望:2011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医疗卫生改革,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任务。

全科医学长期缺席

作为一门与内科、外科平行的二级学科,全科医学在中国医疗体系中曾长期缺席。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崔树起说,中国卫生服务系统的运作机制其实是以专科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即便有些医生获得了全科医师资格证,他们也可能在注册时选择内科、外科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约占医生总数的4.3%,而这一比例在美国是30%~40%,在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则接近50%。

在崔树起看来,在专科医生的主导下,全科医生很难实现自身价值,久而久之,公众对全科医生的信任度降低,这就影响了公众利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2012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的患者仅占全国总患者的8.67%,其余都是在各级医院中完成的。那么,“小病留在社区”究竟困在何处?

全科医生短缺

众所周知,要想真正把“小病留在社区”,全科医生是否足量、可靠,至关重要。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国际视野看,这个目标并不算高。2007年,古巴、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每万人口平均拥有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数已分别达到30、15、14、10人。

据了解,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和助理执业医生不足8万人。即使在北京全科医生的缺口也有1.9万人。这一现状距离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数量不足的同时,现有全科医生的质量也有待提高。《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的文化程度构成比分别为:研究生1.5%、本科31.7%、大专41%、中专22.2%、高中及以下学历者3.6%;从技术职务看,初级职称者占56.1%,中级职称者占31.9%,高级职称者占7.9%。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全科医生学历参差不齐,导致其服务能力不足以胜任健康守门人。

此外,全科医生的待遇较低,晋升学习的机会较少,自身价值难以实现,不少医生对成为全科医生还有本能的抗拒。即使有的医生到了社区当全科医生,也把社区医院当做跳板。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认为,全科医生的职业前景与中国医改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如果全科医生没有未来,中国医改就很难成功。”

为了“留住”患者,社区医院还是要想办法先留住医生。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