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手术,一封感谢信,换了心更交了心
2014-02-27
532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整个医疗行业的痛点,打砸医院、砍杀医生事件更是不时上演。无数人无数次地发问,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帮助医患双方重拾信任?而有这样一封来自患者的来信,给医患间带来暖意。医生感言:信未读完,我们都已泪流满面。

来自患者的信——除了生命,我得到的还有更多(芳芳)

2013年12月4日,我在检查时发现自己患有心脏肿瘤。这对年仅35岁的我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家人带着我,背上简单的行李,开始了艰辛的求医路。我们游走在陌生的城市,奔波于各个医院,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出院吧,回家保守治疗!”“我们做不了这个手术!”繁华的城市车水马龙,我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流着眼泪,我绝望地对家人说:“我不想看病了,我想回家……”出租车司机听了我的话都有几分动容,忍不住好心地劝慰我几句。

时间无情地流逝,而我的身体每况愈下,走路越发吃力,夜里难以入睡。我告诉家人,若哪一天我病死他乡,就捐出我的眼角膜,把我的心脏拿去做活体标本,做我一生中最后能做的一点善事。家人躲闪着我的目光,无语地应着。

在北京一位教授的引荐下,我们最后来到了武汉同济医院。当时的我已完全不能走路,即便由哥哥抱着,也是几度嘴唇憋得青紫,喘不上气来。诊室里,朱学海教授看了我的CT增强扫描片,说:“你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是,医生都这样说。我想等我不行了,就把我的心脏掏出来做活体标本……”“现在怎么能说这种话!”他迅速开出了住院单,还特意帮我找来轮椅。终于有医院毫不犹豫地接受我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升腾起活的希望,仿佛黑暗中亮起一盏灯。

我直接住进了重症监护窒,抽血、打针、心电监护一系列的措施用上了,但我依然呕吐不止,家人为此焦躁不安。一周后,我幸运地等到了心源并配型成功。12月28日晚上7时半,我被推进手术室,听到医生说:“魏翔教授已经等着了。”凌晨1时半,家人看到了手术后的我。

这漫长的5个小时,本应是与家人团聚共享晚餐的时刻,但敬爱的医护人员默默地放弃了。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沉着应对手术,争分夺秒地忙活在手术台前。对我而言这只有5个小时,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5小时、6小时……

醒来时,我遍体鳞伤,一动不能动,似乎已不属于我自己。当医生和亲人握着我的手时,我才能感觉到我气息尚存。在那段难熬的时间里,医生亲切的问候和关怀的目光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芳芳,手术非常成功,这是我们胜利的第一步!”“芳芳,坚强点,你会一天比一天好的。”“你要好好活着,家里有爸妈,还有可爱的女儿等着你。”“你的同事给你捐了款,还去看你的孩子了。”泪水淌过脸颊,仿佛能冲走我的低迷,我在心中对自己说:“我要活下去!”

躺在床上,我如婴儿般被人精心照顾着。为了我,医护人员思前想后、绞尽脑汁。看到我坐在床上自己吃饭、自己刷牙,他们都会禁不住夸我:“今天不错嘛!”我果然渐渐好了起来,拔鼻饲管、尿管、引流管、氧管……看到我一天比一天好,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重症监护室,有一天我无所顾忌地斜躺在床上。医生进来看到了,惊讶地说:“这是什么状况呀?赶快躺好。”继而他又说:“唉,躺的时间长,是不舒服,就这样随你吧!”我感到,他的话里有理解、有关爱,他真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着我这位病人,直到我出院的那一天。

人们常说如今医患关系紧张,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过医护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的身影,病人痛苦挣扎时他们穿梭的身影,在生命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奋战的身影。如果看到了,你会有心灵的震撼,你会禁不住要说“你们太辛苦了”。

医院里的一桩桩、一幕幕、一件件让我终生难忘。在这里,我经历了生死轮回。得到的除了生命,还有更多的感动与感谢。感谢至敬至爱的白衣天使。感谢你们给了我再次的生命,更让我懂得了感恩、豁达与珍惜。(作者为来自新疆的一位心脏移植病人)

医生的感言——信未读完,我们都已泪流满面(魏 翔 朱学海)

在同事的提醒下,我们上网看了患者芳芳写的感谢信,顿时感到超负荷的劳累下已经麻木的脑神经一阵激灵。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原来这么重要,我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竟然对病人有生或死的影响。

还记得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忙忙碌碌、生生死死间,我们医生的内心已被磨出了厚厚的铠甲。那天的第四台手术很晚才结束,我们刚刚松口气,就接到了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打来的电话。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病例——罕见心脏肿瘤,几年也难得遇见一个。病人还很年轻,但肿瘤生长迅速,病人的病情不断加重,生命的余额已经要以天为单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肿瘤堵住心脏之前,给她换一个健康的心脏。

虽有心理准备,但见到芳芳的那一刻我们还是心中一凉。她已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我们当天就联系了全国20余家器官捐献单位。接下来只有抢救、祈祷和等待……芳芳轻松地告诉我们,她已经安排好遗嘱,准备死后捐献器官。工作这么多年,我们接触了各种病人。有的焦虑、有的抱怨、有的灰心……而芳芳,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想到的是拿自己当标本为以后的治疗指路。那份坦然与豁达,已然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仅仅一周后,广州红十字会通过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来消息,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因车祸不幸去世,家属捐献了所有的器官。我们移植小组立即冒雪赶往广州。时值春运,根本买不到票。凭着医院的介绍信,高铁系统为我们开了绿灯。我们挤进餐车,也顾不得形象,坐在保存器官的大冰箱上,6个小时内赶回医院,连夜开始心脏移植。

芳芳的手术很成功,和她同期的众多病人一样顺利恢复。这件事就这样被淡忘了,直到同事说上次那位新疆来的病人写了一封感谢信,我们也没怎么在意。送锦旗、写感谢信的多了,千篇一律,我们也没时间一一细读。但是,同事坚持说这封信值得一读。于是,我们怀着好奇看了这封信,瞬间就被病人描述的那个真实的病患世界所震撼。

是啊,我们夜以继日地抢救、开刀,只想把病人的病治好,却很少关心病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可曾想过,这一家人从新疆到北京,从北京到武汉,一次次的漂泊,一次次的失望,从手术前的绝望到手术中的恐惧,再到手术后的挣扎,这是怎样一段心路历程……为了千千万万的病人,我们做医生的一定要勇于承担责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病人发自内心的感谢面前,我们只有后悔当初没有做得更多、更好。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辱医事件时有发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打骂事件,我们失望了、麻木了,甚至扭曲了,渐渐封闭了自己的热情和良知,变成只看病、不看人的机器人,对病人的问话充满警惕,心中盘算着“患者会不会扯皮”、“问诊会不会被偷偷录音”、“手术失败他们会不会在地上打滚撒泼”……

然而,这封意外的来信如同温暖的阳光,让我们心灵的重重冰甲瞬间消融。原来我们的一点点努力病人是看得见的,哪怕是日常工作病人也会记在心间。他们那一声“谢谢”是发自肺腑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已经失去得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佑护,那他们就连唯一的希望也没有了。

有人说得好,医生因患者而存在、而成长,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才能摆脱病魔、恢复健康。医患关系理应成为社会上最和谐的人际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医患双方别无选择,相互理解、牵手向前,才有未来。

信尚未读完,我们这些每天经历生死的外科医生都已泪流满面。(作者为芳芳的主治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医生)

感谢信以及医生的读信感言发到网上后,有人点赞,也有人惊呼这是“一首感人的生命协奏曲”。其实,医患面对面,完成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诊疗,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带着暖意、善意、敬意的心灵互通与情感交汇。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