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开办私人诊所 医生为何不“感冒”?
2014-03-03
642

2月27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工作会议表示,北京市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消息一经发出,很多人专业人士表示,这是一项很好的惠民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职医务工作者对此举措的反响却似乎较为冷淡,那么,允许开办私人诊所,医生们却不“感冒”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允许”与“鼓励”医生开诊所含义不同

会上,卫计委表示,将允许北京市范围内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以缓解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对于此则消息,很多媒体在解读上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不少媒体将之解读为“鼓励医生开门诊”,但这是一厢情愿。“允许”与“鼓励”医生开门诊含义并不相同,“允许”意味着高成本高门槛。主观上,卫计委表达很清楚,确实只是“允许”,“探索”一词传递的信息也是保守的。在客观上,当下,办医成本和门槛之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对于可以开私人门诊医生的条件,官方的规定很明确,只允许副高以上职称的在职医生开私人诊所,并且还得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任职工作2年以上。细想之下,符合该条件的临床医生与整个医生群体的总数相比,似乎是寥寥可数,因而大部分的医生对于该项举措的定位似乎处于“看得见面包却吃不到面包”的情境。相关条件的硬性规定,把绝了大部分医生排除在这种资质之外。

其次,规定所要求的副主任级别的医生在医院都是一线临床骨干,而且多数集中在大医院,他们哪来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开私人门诊?在今天的中国,申办一个门诊是一件程序繁琐、非常麻烦的事情,这些在医院一线身担重任的临床骨干哪有那样的精力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协和急诊女超人于莺去年辞职就说正在筹备开门诊,但至今半年时间过去了,却还在筹备中。

此外,开设接诊常见疾病的私人诊所却硬性要求副主任医师,而不是全科医师,这样的规定似乎也违反了常识的选择。

医生创业也要考虑收益和风险问题。按照惯例,门诊通常走的是全科医疗路线。私人诊所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辅助检查和手术团队的后备资源,一般只适合接诊慢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疑难和危重疾病的患者,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医院而不是诊所。但在国内,全科医疗和廉价医疗几乎可以划上等号。副主任医生们也是市场经济人,如果在医院多点执业做手术收益更大风险更小,专家们有什么动力去开私人诊所?

还有最重要的一种鼓励,就是让公立大医院逐渐取消门诊服务,放弃常见病的业务,将全部精力集中到疑难危重病上来。海南省医学院院长吕传柱前不久建议,三甲医院应该全面取消门诊,各级医院的专家逐级下沉至下一级基层医院。大医院主动从普通常见病的市场退出,这才是盘活私人诊所这类基层医疗机构的关键所在。“大医院病”的养成,某种程度而言,是资源过度的竞争所致,大医院在和基层医院抢病人和医生,基层医院岂能不萎缩,出现两级分化的马太效应?

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是为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盘活优质的医疗资源。如果医生们对办诊所“不感冒”,使其又变成了一项叫好不叫座的政策,那么,现有的医疗弊病得不到铲除,似乎又加深了医疗改革的烦恼。

如此看来,“允许”医生开私人诊所似乎没有调动医生们的积极性,“允许”不去,“鼓励”才去,那是否可以将“允许”化为“鼓励”呢?所以,与其说医生为何对办私人诊所不“感冒”,不如追问有关部门为何不鼓励医生开私人诊所。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