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主任赵建国为患者建立专属档案,比普通的病历归档麻烦得多,也不属于医生的正常职责范围,纯粹是他的“多此一举”。但正是这样的档案,记下了患者的核心信息,医生就能进行精准治疗。为此赵主任得名“档案医生”。他还被称为医学“神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一年数千台大手术,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9点以后才回家。赵建国表示,当医生很辛苦,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当医生,我热爱外科医生这个职业。”
至于为何学医,已从医24年的赵建国坦言是受了爷爷的影响。当年爷爷迫于生计,白天在工厂里做工,晚上回家坐堂行医,方圆十里小有名气。上小学一年级的赵建国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事要挨批,没想到老师竟然是请他带话给爷爷:“家中有人生病,能否帮忙诊治?”那一刻,自豪感在7岁的赵建国心底油然而生。更让他深受触动的是,爷爷去世时,十里八乡的街坊邻居都赶来相送,嘴巴里念叨的全是爷爷的好。
“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索行医能得到什么?”直到自己当了医生,赵建国才明白:当医生最快乐的事,就是能够帮助到患者,最终收获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赵主任被科里的医生称为“神探”。70多岁的王爷爷因巨大甲状腺瘤住进了医院,手术前夕他突然晕倒,检查发现是低血糖。可老人说自己并没有糖尿病,也从未吃过降糖药,检查也排除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的疾病。七八个医生都找不到低血糖的原因,只有赵建国解开谜团。赵建国来到王爷爷的病床前,跟他拉家常,反复询问得知,老人在1个多月前因天热口干被药店推荐买了消渴丸,一直在吃。这个药里面就有降糖成分。
赵建国笑言,自己只不过就是多弯了几次腰,观察得更仔细,沟通更讲方法,更有耐心一些罢了。爱弯腰,是赵建国在患者和同事眼里的经典形象。这个习惯动作不仅是对患者的尊重,“弯下腰来聆听患者诉求,除了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还能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有助于提供更加精准治疗。”
弯腰习惯,习自他的老师,已故著名外科专家张应天教授。1994年的一天,刚毕业的赵建国跟着老师查房,看到一位老太太想下床,65岁的张应天立刻弯下腰,将鞋拎起来为她穿上。老师这自然不过的动作,从此成了赵建国的标志。
现在,科室的年轻医生也个个爱弯腰。“每天耳濡目染,大家也都跟着做了。”陶龙医生介绍,“档案”里面记载的不少数据,来自于一次次的弯腰。
赵建国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医学“神探”的可能,关键是要有探寻医学真相的严谨和执着,有敬畏生命和呵护健康的使命感,需要细心和耐心来练就。“虽然我牺牲了很多,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赵建国说,手术做得好不好,医生说了不算,病人的就医体验好,才是真的好。希望通过所有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让病人的就医体验感越来越好。
一直帮赵建国建档的袁媛医生回忆,起初阶段,她每个月都要去几次病案室,花一个多小时翻找患者治疗的原始档案,供赵建国手写专属档案。赵建国的手术排得很满,经常是早上7点半到科室,晚上8点下班。制作档案,全靠业余时间。
建档10年,分为3个阶段。手写档案,记录在赵建国的3个软皮本上,由于经常翻阅,封面已经磨破;电子档案,存在办公电脑里,科室医生均可共享;移动档案,制成二维码,患者到其他医院复诊,不会再费时费力还讲不清病情。
目前,赵建国和他的团队已为220份档案制作了二维码,其余的也将陆续升级。
“10个患者,9个说不清病情。”谈起建档初衷,赵建国说,坐诊中发现一些患者不仅对肿瘤的分期、分子分型和采用的化疗方案一问三不知,甚至连出院小结、病理报告都遗失了。“如果给患者建个档案,记下她们的核心信息,医生就能进行精准治疗。”赵建国很快把想法付诸行动,2008年8月,他记下了第一份专属档案,“常小云,ER(+),PR(+),Her-2(2+),Mo,ⅡB期……”
医院的电子病历没有分科,记录着病人的所有就诊信息,专科医生调取要花时间,还得从中找出有效内容。赵建国的档案却能让医生方便快速地判断当初的治疗方案是否最佳、肿瘤是否会复发、复发的可能性有多大、患者对化疗或内分泌治疗是否敏感。同时,避免了患者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正如袁媛医生所说:“他不仅把患者的情况装在档案里,更把每一位患者装在心里。”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