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使医学突飞猛进,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不少严重疾病得以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但是与此同时,技术至上的观念不断蔓延,人文情怀正在慢慢消失……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生前曾遇到过一位腹痛的女病人,他刚做了腹部触诊,病人的眼泪就流下来了,说:“您真是个好医生啊!”他感到奇怪,病人说:“我看过五六个医生了,从来没有医生摸过肚子。”此事给裘法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每次查房,看两个病人之间,医生总要消毒双手。一个微妙的细节,带给病患的感受却不相同。”日前,在“生命关怀·伦理叙事·人文实践·医患共同体研讨会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2018年年会”上,医学伦理中的人文情怀成为了医界共同探讨的话题。
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吴孙坚认为,疾病和疾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医护人员的世界,一个是病人的世界。现代医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真正进入病人的世界,才能与病人拉近距离,成为医患情感的共同体。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士陆莉娟讲述了一个她在临床遇到的故事:病房里有一位服下过量安眠药被抢救过来的老人。原来,这位老人此前突发脑梗,尽管子女都十分孝顺,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他性格好强,行动不便让他情绪低落,更是觉得自己连累了家人,于是服药自杀。幸好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陆莉娟了解老人的情况后,时不时借着发药的机会找老人说话,开导他,并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痛苦,也很无助,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脑梗后遗症这个问题也许现在困扰着你,我们何不试着与它作斗争,慢慢地解决它呢?”那以后,老人慢慢地话多起来了。加上家人也经常安慰他,老人慢慢树立起了康复的信心。
每个病人背后都可能有触动心灵的故事,可由于种种原因,医务工作者或是不去了解和倾听,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倾听。事实是,良好的倾听有助于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互信的医患关系,让部分患者感觉到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好。
在临床治疗中,应倡导医生不仅要关注病人的疾病,更要从心身医学角度全面评估来诊者的心理状况;在减轻患者痛苦方面,为肿瘤相关性抑郁防治提供身心关怀;在临终关怀方面,在重症监护室设立“监护安宁室”,协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等等。
王辰院士曾说过,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人文素养决定医生水平高低。除了技术,还要有温度。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