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小医生 却是脊柱畸形患者心中的“神”
2019-04-02
502

“我只是个小医生”,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8年来,他主刀上千场脊柱畸形手术,带动超过2000万元社会投入帮助脊柱畸形患者。他用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开启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矫正的“大门”,站上医学巅峰。他就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

梁益建,1.67米的个头,身形挺拔,留着利落平头,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这些年,梁益建收治的患者中,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面对无助的孩子和家长,梁益建除了尽心医治,还要经常帮着他们找钱。早年,来自大凉山深处的刘任富因身患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直立,整个身体弯曲达153度,仿佛“折叠”在一起。他到处求医,四处碰壁。

刘任富回忆患病时的自己:“食物吃到胃里的时候,就会全部从嘴巴里面流出来。胃黏膜全部损坏,医生说我最多也就能活两年。”

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刘任富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梁益建。见到这位身患重病且家庭极其困难的病人,梁医生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他联系上我,病情非常重。他没钱,我说我也没钱,我们给你集点钱之后再治。”梁医生当时找到了一些企业家,说有个驼背的穷人,不做手术就活不下去,问他们愿不愿意捐一点,“一分我也不嫌少。”

梁益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为刘任富募捐了十多万元的手术费用,并驱车7小时到大凉山把他接到成都,成功实施了手术。

“没想到有一天可以治好了,站着回家,我感觉自己第二次重生了。就算当时医学那么好,没有梁博士帮助,可能我也不在了。因为家里很穷,没钱治。”现在的刘任富是个理发师,他说是梁医生让他可以抬起头,看到帮助过他的好心人的脸。

被梁医生“打开”人生的患者,远远不止刘任富一人。他曾用一场持续8个月的马拉松式手术,让一名12岁的女孩从濒临死亡到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这段时间里,梁益建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精力。“经常夜里两点钟去,三点钟又去,甚至四点钟又去”,为了确保“随叫随到”,在5分钟之内到达手术室随时处理突发状况,梁医生在医院隔壁租了房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位女孩已经是成都一所大学的毕业生。这例手术,也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第一例突破教科书极重度畸形矫治禁区的手术,梁益建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的诸多禁区。

类似的患者不胜枚举。2008年至今,梁益建让2000多位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患者挺直了脊梁。他说:“我觉得一个党员,不应是为了名、为了金钱,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治病。”2014年,梁益建的团队开始与公益基金会合作。几年来,获得过帮助的患者已有300多名,捐助金额1300多万元。梁益建欣慰地说,现在,他终于可以把重心全部放在患者的治疗上了。

晚上,梁益建常与病人聊天,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中国医师奖”“大美医生”……他满载荣誉,却永葆初心,还于2018年3月当选人大代表。梁医生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时,被记者问及获奖一事,他只是扶了扶眼镜,用沙哑的声音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荣誉太高!我只是个小医生。”

这句“小医生”,后来也成为了他的颁奖辞:“自诩小医生,却站在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面对“奔着活命来的”患者,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川藏线的悬崖边开车”,又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梁益建的病人覆盖全国,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手术难度更突破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三大禁区。

2015年2月,他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发表一篇病例文章,未被提出任何问题,打破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华西都市报曾这样引述业内人士的评价:“在专业领域上,他建造了一座同行难以翻越的‘珠穆朗玛峰’!”

我们骄傲于梁益建卓越的医术,更感动于他仁慈的心地。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