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眼中的她,对治疗的每个细节都很“抠”;同事眼中的她,是亦师亦友的暖心“大家长”;丈夫眼中的她,是学习的榜样;同行眼中的她,是锐意进取的学科领路人。而她就是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半蹲医生”马艳。正是马艳医生,让绝望中的患者有了一次又一次坚持下去的勇气……
康复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只能卧床或者坐轮椅,为了方便检查和交流,马艳总是半蹲着。有些患者家属,刚刚来时叫不出马艳的名字,夸她时总是说“那个老是半蹲着的医生……”久而久之“半蹲医生”成了马艳在病人家属口中的“昵称”。
“一次次蹲下来,是为了病人尽快站起来。”马艳无数次交班、查房、鼓励、宽慰,这些旁人觉得很平常的点滴,串联起病患们的希望之光。
对患者细心 每个细节都很“抠”
刘大爷今年3月突发脑卒中,之后发生吞咽困难,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盘龙城康复医学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吞咽障碍人群的饮食,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物理性状,进行代偿性的摄食治疗。为了让吞咽困难患者早日回到自家的餐桌,让他们更有尊严的活着,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马艳为吞咽病人制定出一套详细的康复饮食计划表,大到食物的性状、用餐节点,小到每日蛋白质、维生素、碳水的总摄入量。
刘大爷的这张饮食计划表上面清楚标注了各种注意事项,如低盐低脂、进餐体位为半卧位、饮食性状为糊状、食物的温度在38到40度之间。还特别注明了,护士需将不能坐起的患者床头抬高30度的半坐位,头部前屈,偏瘫肩侧部垫枕,护士人站在患者健侧。
刘大爷的管床医生杨超表示,正是马艳主任对微小细节的关注,让医生、治疗师、护士能更准确地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吞咽功能。
对同事像家人一样
马艳医生不仅对患者细心,对同事也像家人一样。康复医学中心的治疗师宋翼龙回忆,2018年,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导致软骨组织损伤和腹腔积水,需要立刻住院,但家人都在外地,武汉又没亲戚可以照顾他,马艳得知后立即安排科室里的同事每天轮流照顾他,为他做饭送饭帮助他洗漱。
李洁是康复医学中心的援非明星。在一次援非过程中,李洁的母亲因为突发心梗病危住进了医院。了解到李洁母亲的情况后,马艳第一时间为李洁父母联系了心内科的专家,协助李洁年迈的父亲办理相关住院手续,并叮嘱科室医生每天和李洁交流其母亲的病情,让远在非洲的李洁能安心在驻地工作。
妻子的医者仁心是学习的榜样
马艳的丈夫袁敬东也是一名医生,其表示,平常下班后,马艳的生活非常简单,两点一线,从盘龙到汉口的家都已经7点半左右了,忙的时候两个人一星期都不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饭。好几次到晚上11点多,两人刚准备睡下,马艳接到科室里打来的电话说有病人突发状况,她都会立即从床上蹦下去,急匆匆赶回远在盘龙的医院。而且这么多年来,妻子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公休。
在袁敬东的眼里,妻子的医者仁心是他学习的榜样。袁敬东很理解妻子,医生值班的时候,就算家里有天大的事也走不开,对病人来说,医生就是支柱。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生们的朋友圈里,马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她有一个“非标准”工作打卡时间:24小时随时待命,让她和患者在一起的时间格外长。
医术被儒家称为“仁术”,医生要求有“仁心”,所以有“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说法。马艳医生无疑是医者仁心的践行者,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而解开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重建医患互信,需要这种精神。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