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天河术”的抗癌专家王磊走了 愿天堂没有病痛
2019-06-25
544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王磊教授于6月23日20时40分逝世。前段时间,他刚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去年3月,王磊被确诊为“癌中之王”晚期胰腺癌。在此之前,他已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了20多年。在与肿瘤斗争的同时,他依旧出门诊、做科研。无法延长生命长度,王磊希望用厚度来弥补。

王磊,男,1969年4月生于河南的医学世家,父母与外祖父都是河南县城颇有名望的医生。他从小就在医院的大院子里长大,从家到医院手术室不到50米距离。看着父亲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救死扶伤,王磊的内心早已坚定今后的人生目标。

王磊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他诊治的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4000名。

在肠癌领域,王磊一直是个“冷门”的科学家。他关注的放射性肠炎,是科研人员少触碰的偏门方向,但王磊一做就是10多年。因这一疾病而产生的“天河术”,由王磊独创并命名,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天河术”即“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减少了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出现吻合瘘的几率,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存尊严。

王磊说,作为临床医生,他的危机感很强。20多年来,他习惯于在术后总结,哪里不够完美,潜在的风险点在哪里,让患者更多保留生理功能,减少并发症。

2017年下半年,王磊常感腰痛,感冒不愈。但几十年几乎没有吃药打针的他,日程被排得满满的,以为只是劳累过度,并没有太在意。2018年初,他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肝部。然而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抗争。他重启了自己的工作,重新投入到医生、科研人员的角色。

王磊说:“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甚至,只要身体允许,他依然会上关键的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两台。病后9个月,他还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我之所以找到您咨询,就是因为看到您的励志故事,从医27年与癌症斗争,身负癌症患者和医者角色,您是一个有正能量的好医生!”今年5月29日,一位年轻病人在网上询问王磊:患有直肠溃疡、混合痔和增生性息肉,腹泻控制不住怎么办?病人担心自己也得了癌。

王磊的答复很简短:“这么年轻,一般不会有胃肠肿瘤。”

那时,为挨过晚期癌症造成的剧痛,接受镇痛治疗的他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在线回答咨询,是他唯一能为病人做的事情。6月1日,他再次答复这位病人要调整药物,“先这样治疗两周”。

6月14日,病人如约上网汇报“用药效果还可以”,并询问下一步该怎么办,却再也得不到医生的回复。

他不知道,就在同一天,网络那一端的医生因病情转危,被送进ICU抢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今年4月开始,王磊的病情已无药可治,生命的长度取决于他的坚持。5月中旬,王磊的血小板掉落至1万多单位,仅为常人的十分之一。通常来说,血小板在三万以下就容易发生可致命的内脏出血。普通人早就遵医嘱,乖乖躺在病床上,可王磊为了救治病人,依旧偷偷溜出病房,参与会诊。

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王磊的爱妻日夜陪伴,“我们这一年多相处的时间抵得上过去的数十年。”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去菜市场买菜,去公园散步,小心翼翼地珍惜无比宝贵的人生时光。

“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我们心满意足。”王磊的太太说,王磊最后的岁月,无论是医院的医护人员,医学生、还是全国各地的患者、陌生人,在网络上、医院里给予了非常多善意的祝福、鼓励,让他们倍感温暖。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