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榆树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和神经外科一疗区相互推诿患儿6次事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最终以当事急诊科医生被辞退和急诊科主任王福军被通报批评收场。然而,又被爆料,涉事医生出来喊冤,表示推诿事件的真相是3个科室医生均判断其不需住院,并且其已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
患者家属曾叙述的事情经过:6次推诿受伤幼儿
8月3日,吉林榆树市,李女士家小孩被车撞到,导致头部、面部和腿部擦伤。当日晚上由老人送到到榆树市人民医院就诊,有医生为孩子做腿部CT检查。但李女士凌晨赶到医院,发现孩子伤口没有被处理,于是找医生为孩子处理伤口。
李女士说,一楼急诊科医生让她去六楼神经外科门诊,因为急诊“没有纱布和消毒水”;六楼神经外科门诊又称“不接待急诊”,要其去急诊科。“来回折腾3趟。最后李女士来到一楼急诊,再次求助医生,并拍摄视频。最终的结果是,急诊后夜值班医生带他们去六楼处理患儿伤口。
涉事医生回应:真相是3个科室医生均判断其不需住院
与李女士讲述不同,急诊科主任王某说,当时老人带着患儿来到急诊后,急诊首诊医生判断患儿属于轻微擦皮伤,已形成血痂,不需要包扎处置,并建议其做头部CT和左腿正侧位片,以确诊患儿是否有内伤。
此时家属提出住院要求,急诊首诊医生让其自行前去六楼神经外科办理住院。而神经外科接诊后,判断患者不用住院,其伤口也不用处置。
老人再次向急诊科医生提出住院要求,急诊科医生让其去儿科,最终儿科也没有收治。随后老人带患儿到急诊做头部CT。
做完CT后,两人再次返回神经外科。该科室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儿没有收住院的指征,同时告知老人,该科室只剩走廊加床床位。对此老人流露不满情绪,并带着患儿走出诊室,去向不明。
急诊科主任王某指出,经多位医生判断后,认为患者无需过多治疗,但家属仍多次提出住院及伤口处理要求。
真相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医生喊冤:已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
“我科完成了诊疗任务,无推诿,无首诊不负责任,无空岗。”尽管事情已过去几天,急诊科主任王某仍然认为院方处置结果有些草率。并且在执行首诊负责制上,“我们没有过错。”他说,给患者诊断、拍片子、让其和专科医生成功对接……“该做的我们都做了”。
该事件中急诊医生考虑患儿不属于急危重症患者,且有家属陪同,因此让他们自行去其他科室就诊。急诊科主任王某称,该院急诊只有内科医生,将外伤患者分诊到相应科室是急诊科的常规操作。在此过程中,涉事急诊医生已经履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如果非要说有错,那也跟医院急诊分诊流程不畅有关。”他说。
而多位专家认为,该事件已经反映出医院流程和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大部分县级医院急诊通病,并且,该事件并非医生推诿患者这么简单,背后还折射中国急诊建设路上亟待解决的要题。
何为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基于此,急诊医生要负责患者的会诊和分诊工作。
但在急诊科岗位职责中,急危重症患者才是他们的诊疗服务对象。当急诊科遇到无法诊治的患者时,通常会采取三种办法:
一是请专科医生会诊,一般情况下,会诊医生在10分钟之内就位。当科室只有一个值班医生,且正抢救患者时,也会出现无法及时会诊的情况。
二是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尤其适用于肿瘤等复杂疾病的诊疗。
三是分诊,医生陪同或患者自行去其他科室就诊。一般被分诊到其它的科室患者专科性强,且备有特殊检查设备。急诊医生和专科医生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完成患者转接工作。当然,这一环节并不是每次都被遵循,当有大量患者涌入时,或许会被省略。
虽然急诊科医生在大众眼中往往是“万金油”般的存在,“哪里不好治哪里”。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会。
急诊是否分科引热议
目前国内急诊科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内科型,以内科医生为主,主要处理内科系统急症;外科型,主要完成外科系统常见急症救治;内外科均衡型,能够完成内、外科常见急症救治;专科型,即主要以某种疾病或某个系统的急症救治,如心脑血管急症的救治、中毒的救治等。
我国大多数县级医院急诊科以急诊内科为主,对于外科患者,急诊内科医生有心无力,只能将其分诊到其他科室。长此以往,县级医院急诊科成为“中转站”、大分诊台。
在患者转接过程中,由于会打乱其他科室的计划,难免出现推诿患者情况。对于县级医院急诊是否有必要分内、外科专业,专家认为,一方面,目前县级医院病源少,内外科分设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不少急危重症累及多个脏器,需要多个科室综合治疗,内外科分设不一定适合县级医院急诊科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在专家看来,急诊医生通科培养,内外兼修的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县级医院急诊科。另外,“大急诊”观念才更适合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即院内急诊不分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一体化。
多位医院管理者认为,急诊不分科,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病人不动医生动”。换句话说,只有推动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进一步科学合理,规范急诊流程,才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根本出路。
无论是小到医疗纠纷事件,还是大到医院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都离不开医护人员与患者这个话题。只有当医患双方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敬畏生命,敬畏医学,如此健康之路才会宽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