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教授:2014《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
2016-08-15
388

2014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全文发表于Stroke杂志[1]。该指南对自2010年12月的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公布以来,新近发表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回顾和简短综述,据此对某些指南意见进行了更新[2]。

此次指南更新的目的是为那些从未经历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人群提供全面、深入、及时的卒中预防循证推荐。循证推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危险因素的控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针对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卒中进行的抗栓治疗。更深层次的建议还涉及遗传和药理学试验,以及特殊疾病如镰状细胞病和卵圆孔未闭的卒中预防。

一、2014 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概述

在美国,卒中被列为第四大致死病因。在过去40年中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下降了42%,但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上升超过100%。目前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超过了高收入国家。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65岁以上的卒中患者,在卒中6个月后,有26%的患者仍需要依赖他人照顾日常生活,46%有认知功能障碍。有效的预防能够最大程度上减轻卒中负担,基于76%以上的卒中为首次发作,所以有效的一级预防尤其重要。一项纳入6000例患者的国际对照研究发现90%的卒中风险与10项潜在可变的危险因素相关。本指南旨在通过有效策略识别卒中易患人群,并提供针对性强且高效的干预措施。

二、2014 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要点简介

(一)首次卒中风险的评估

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是合理的,因为这些量表能够识别从治疗性干预中获益的人群,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对可能的风险提高警惕。但基于评估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患者全面的风险(Ⅱa类建议;B级证据)。

(二)常见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常见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低出生体重、人种/种族和遗传因素几个方面。

1. 年龄  老龄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和卒中风险因素逐步进展的累积效应导致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风险大幅度地增加。

2. 低出生体重  低出生体重与该人群成年后卒中风险呈一定相关性,但两者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证实。

3. 种族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卒中风险存在人种/种族的差异,但目前那还不清楚种族差异是源于遗传还是环境,抑或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交互的结果。一些研究表明,人种/种族的差异可能是一些社会综合因素导致的。

4. 遗传因素  一项队列荟萃分析表明,有卒中家族史人群卒中的风险增加约30%(OR=1.3;95% CI:1.2~1.5;P<0.00001)。但目前仅确定了少数几个影响卒中危险因素或增加卒中易感性的基因位点,所以遗传风险评估能力仍然存在局限性。通过基因检测提供个体化医疗或许可以进一步提高一级预防用药的安全性。

(三)证据充分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 体力活动缺乏  尚未验证持久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够降低首发或复发卒中的风险。指南建议进行体力活动,因为它与卒中风险的降低相关(Ⅰ类推荐;B级证据);健康成人,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等程度/高强度的有氧运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 血脂异常  指南建议对于10年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除了进行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外,还建议将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或脂蛋白a升高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烟酸治疗,但该药对于此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效果并不明确。烟酸会增加肌病风险,在使用时应给予告知(Ⅱb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纤维酸衍生物治疗,但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获益尚不明确(Ⅱb类推荐;C级证据);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使用非他汀类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胆汁酸螯合剂、烟酸或依折麦布,但这些药物的卒中预防效果不明确(Ⅱb类推荐;C级证据)。

3. 饮食与营养  来自于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表明低钠和高蔬果摄入,比如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可能可以降低卒中风险。指南建议降低钠摄入、增加钾摄入以降低血压水平(Ⅰ类推荐;A级证据);建议强调蔬果和低脂乳制品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的DASH式饮食(Ⅰ类推荐;A级证据);采取有益的富含蔬果也就是高钾的饮食,或许可以降低卒中风险(Ⅰ类推荐;B级证据);添加坚果类的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卒中风险(Ⅱa类推荐;B级证据)。

4.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和卒中风险之间的关系密切,随着血压升高,卒中风险也逐渐增加,治疗高血压是防治卒中的有效措施。指南建议进行常规血压筛查,推荐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适当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建议每年进行高血压的筛查并督促健康生活方式(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降压治疗,目标血压低于140/90mmHg(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压达标对于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比其他因素更加重要,降压应该基于患者自身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而提供个体化治疗(Ⅰ类推荐;A级证据);建议进行血压自我监测从而提高血压的控制(Ⅰ类推荐;A级证据)。

5. 肥胖与脂肪分布  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相同,卒中与超重及肥胖相关,尤其是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相关,但仍缺乏明确的证据。指南建议对于超重(BMI 25~29kg/m2)与肥胖(BMI>30kmg/m2)的个体,推荐减轻体重从而降低血压(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超重与肥胖个体,推荐减轻体重从而降低卒中风险(Ⅰ类推荐;B级证据)。

6. 糖尿病  糖尿病是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干预血糖水平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指南建议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为<140/90mmHg,与AHA/ACC/CDC推荐的目标值一致(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成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同时伴发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首发卒中的风险(Ⅰ类推荐;B级证据);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的效果尚不明确,但可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10年发生率(Ⅱb类推荐;B级证据);在糖尿病患者中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的联合应用不能降低卒中风险(Ⅲ类推荐;B级证据)。

7. 吸烟  吸烟是卒中的一项危险因素,可以使卒中的发病风险加倍。吸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但在脑出血中的证据还不够确定。指南建议通过咨询,联合烟碱、安非他酮或伐尼克兰替代治疗,帮助吸烟者戒烟(Ⅰ类推荐;A级证据);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吸烟与缺血性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高度相关性,建议未吸烟的患者远离吸烟(Ⅰ类推荐;B级证据);社区范围或州范围公共场所的禁烟令有助于降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风险(Ⅱa类推荐;B级证据)。

8. 房颤  房颤与左心耳内血流凝滞导致血栓密切相关,即使无心血管病病史的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也会增加4~5倍。指南建议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风险较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 2.0~3.0(Ⅰ类推荐;B级证据);CHA2DS2-VASc评分≥2分且出血风险较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抗凝治疗(Ⅰ类推荐),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华法林(INR 2.0~3.0)(A级证据),达比加群(B级证据),阿哌沙班(B级证据),利伐沙班(B级证据),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颅内出血风险)、费用、耐受性、患者意愿、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临床特点(包括服用法华林的患者INR达标时间)个体化选择抗凝药物;建议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对大于65岁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房颤筛查,包括初步的脉搏触诊及发现征象后给予的心电图检查(Ⅱ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不进行抗栓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且出血风险较低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以考虑抗凝或阿司匹林治疗(Ⅱb类推荐;C级证据)。另外,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颅内出血风险)、费用、耐受性、患者意愿、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他临床特点,包括服用法华林的患者INR达标时间,个体化选择抗栓药物的种类;推荐不适宜抗凝的高危房颤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左心耳封堵术(Ⅱb类推荐;B级证据)。

9. 其他心脏问题  除房颤以外,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人工瓣膜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动脉瘤、心脏肿瘤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内的心脏疾患与卒中风险增高相关。指南推荐对于二尖瓣狭窄伴栓塞事件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Ⅰ类推荐;B 级证据);对于二尖瓣狭窄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建议进行抗凝治疗(Ⅰ类推荐;B级证据);对接受主动脉瓣双叶机械瓣或者新一代single-tilting-disk prostheses置换并无危险因素的其他心脏病患者,应使用华法林(INR 2.0~3.0)及低剂量阿司匹林(Ⅰ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接受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且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INR 2.5~3.5)和低剂量阿司匹林(Ⅰ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INR 2.5~3.5)和低剂量阿司匹林(Ⅰ类推荐;B级证据);心房黏液瘤患者,应进行手术切除;有症状的弹性纤维瘤或即使无症状但呈游走性或直径>1cm的弹性纤维瘤患者推荐手术切除(Ⅰ类推荐;C级证据);主动脉瓣或二尖瓣行生物合成瓣置换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对接受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生物合成瓣)的患者,术后3个月应用华法林(INR 2.0~3.0)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对于既往没有房颤或血栓事件的心衰患者,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无症状的左心室附壁血栓的患者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对于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直径>55mm及严重二尖瓣狭窄的无症状患者,可以考虑抗凝治疗(Ⅲb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超声心动图显示重度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增大的患者,可以考虑抗凝治疗(Ⅱb类推荐;C级证据);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前尖壁失运动或反向运动的患者可进行抗凝治疗(Ⅱb类推荐;C级证据);卵圆孔未闭患者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作为卒中一级预防(Ⅲ类推荐;C级证据)。

10.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颅外段颈内动脉或颈动脉球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指南推荐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应该遵循医嘱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应进行其他可治疗卒中风险因素的筛查,改变生活方式并给予适当治疗(Ⅰ类推荐;C级证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患者,若无禁忌则围术期及术后建议服用阿司匹林(Ⅰ类推荐;C级证据);颈内动脉狭窄>70%的无症状患者,如围术期卒中、心肌梗死、死亡风险很低则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合理的,但效果尚不明确(Ⅱa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的患者,每年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评估狭窄程度的进展或消退及对治疗的反应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造影显示狭窄≥60%,有效多普勒超声显示狭窄≥70%)患者考虑预防性CEA需要谨慎选择,与药物治疗相比,疗效未充分证实(Ⅱb类推荐;B级证据);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通过CEA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进行颈动脉血管重建,疗效未充分证实(Ⅱb类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对低危人群进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Ⅲ类推荐;C级证据)。

11. 镰状细胞病  镰状细胞病(S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指南建议儿童SCD患者在2岁时开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查,每年1次直至16岁(Ⅰ类推荐;B级证据);输血治疗(治疗目标是将血红蛋白S降至30%以下)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Ⅰ类推荐;B级证据);年幼儿童和边界性异常TCD流速者进行更频繁的筛查,发现需要干预的TCD指征是合理(Ⅱa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TCD流速恢复正常的患者持续进行输血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儿童应用MRI和MRA筛查出需要应用输血作为卒中一级预防治疗的标准尚未确立,不建议以此取代TCD(Ⅲ类推荐;B级证据)。

(四)较少证据或潜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 偏头痛  偏头痛特别是伴有先兆的偏头痛一直被认为与年轻女性卒中相关。指南建议对于先兆性偏头痛女性患者强烈建议戒烟(Ⅰ类推荐;C级证据);先兆性偏头痛女性可以考虑使用替代口服避孕药疗法(Ⅱb类推荐;B级证据);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的治疗可能可以降低卒中风险(Ⅱb类推荐;C级证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不建议用于偏头痛患者卒中的预防(Ⅲ类推荐;B级证据)。

2.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所以需要给予适当的治疗。指南推荐用于代谢综合征管理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如锻炼、适当减少体重、合理饮食)及药物治疗(降压药、降脂药、控制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等)。

3. 饮酒  根据观察性研究数据,轻至中度饮酒与降低卒中风险相关,而重度饮酒可以增加卒中风险。指南建议重度饮酒者应减少饮酒或戒酒(Ⅰ类推荐;A级证据);对于饮酒者,男性每日饮酒≤2杯、非妊娠女性每日≤1杯可能是合理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4. 药物滥用  数种药物滥用与缺血性、出血性卒中相关。指南建议对于包括可卡因、安非他命、阿拉伯茶在内的与卒中相关的药物滥用患者,转诊至适当的治疗机构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5.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呼吸暂停和卒中呈独立性相关。指南建议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筛查睡眠呼吸暂停患者(Ⅱb类推荐;C级证据);治疗呼吸睡眠暂停可以降低卒中风险,但疗效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

6.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指南建议将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用于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预防性治疗,但疗效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

7. 脂蛋白a升高  脂蛋白a升高与高卒中风险相关,尽管烟酸可以降低脂蛋白a水平,但无随机化试验证实烟酸能额外降低卒中风险。指南建议对于高脂蛋白a患者,使用烟酸降低脂蛋白a水平来预防缺血性卒中是合理的,但疗效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使用脂蛋白a预测卒中风险的临床获益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

8. 高凝状态  遗传性或获得性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栓形成相关,但与动脉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指南建议使用遗传学筛查手段监测遗传性高凝状态来预防首次卒中的效果尚不明确(Ⅱb类推荐;C级证据);无症状的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患者通过特异性治疗来预防首次卒中风险的效果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患者不推荐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进行首次卒中预防(Ⅲ类推荐;B级证据)。

9. 炎症与感染  炎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稳态。指南认为慢性炎症(类风湿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卒中风险增高(Ⅰ类推荐;B级证据);有卒中风险患者每年接受流感病毒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降低卒中风险(Ⅱa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以用炎性标志物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监测卒中风险的增加,但效果尚未明确(Ⅱb类推荐;B级证据);对于hs-CRP>2.0mg/dl的患者可以考虑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来降低卒中风险(Ⅱb类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感染来作为卒中预防方法之一(Ⅲ类推荐;A级证据)。

10. 卒中一级预防中的抗血小板药物  既往指南支持在风险特别高的无症状人群中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而不是卒中风险,这种治疗获益超过风险。指南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包括但不特指卒中)是合理的,对于高风险患者(10年风险>10%),治疗收益超过相关风险(Ⅱa类推荐;A级证据);阿司匹林(每天81mg或隔天100mg)可以用于女性首次卒中的预防,包括糖尿病患者,治疗收益超过风险(Ⅱa类推荐;B级证据);慢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用阿司匹林进行首次卒中预防[GFP<45ml/(min•1.732m2)](Ⅱb类推荐;C级证据);但这一建议在严重肾病[4期、5期,GFP<30ml/(min•1.732m2)]患者中不适用;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应用西洛他唑进行首次卒中预防可能合理(Ⅱb类推荐;B级证据);阿司匹林用于低危个体的首次卒中预防没有效果(Ⅲ类推荐;A级证据);无其他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首次卒中的预防没有效果(Ⅲ类推荐;A级证据);由于缺少相关临床试验,不建议在首次卒中预防中使用除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以外的抗血小板药物。

(五)急诊室内的一级预防

急诊室可以作为提供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急诊室识别卒中危险因素和开始一级预防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指南建议在急诊室开展戒烟计划和采取干预措施(Ⅰ类推荐;B级证据);建议在急诊室进行房颤的鉴定和抗凝治疗评估(Ⅰ类推荐;B级证据);在急诊室内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的筛查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发现患者存在药物或酒精滥用情况将其转诊接受适当的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在急诊室内进行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的筛查,给予简单干预和治疗,但有效性尚不明确(Ⅱb类推荐;C级证据)。

(六)促进血管健康预防服务措施

虽然卒中风险因素的管理治疗取得了进步,但在一级预防中仍显不足。指南建议通过实施恰当的方案,对具有卒中风险的患者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治疗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A级证据)。

三、2014 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更新概要

与2011年版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相比,本次指南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证据进行了更新,对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血压控制、饮食与营养、体力活动和女性偏头痛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发表了一些新的推荐意见。对口服抗凝药物推荐的指征扩大,新增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除了华法林以外还可以选择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及利伐沙班。有充分的证据证实,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以在卒中预防中作为替代华法林的又一选择。新指南在高血压领域补充了数个建议,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强调了历年筛查的重要性,强调了降压达标在降低卒中风险中的重要性,提出自我监测血压能够提高对血压的控制。在饮食与营养方面本版指南提出添加坚果类的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卒中风险,具体包括增加钾盐、蔬菜、水果、低脂食物摄入,减少钠盐、饱和脂肪酸摄入。新指南推荐健康成人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的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以降低卒中风险。指南建议先兆偏头痛女性患者应该戒烟,并建议这些患者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替代品,特别是包含雌激素的避孕药。

四、启示与思考

脑卒中是全世界第二位致死病因,在中国为首要死亡原因[3,4]。过去40年间全球高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下降了42%,而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卒中发病率上升超过100%[5]。卒中是主要的致残原因,造成了家庭和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76%以上的卒中为首发卒中,因此进行有效的卒中一级预防非常重要,而甄别卒中易患者并采取有效干预手段是本指南的核心内容。健康教育和宣传是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和医院对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可以促进人群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当然一级预防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和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卒中一级预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和挑战,我国的卒中一级预防体系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政府、医务工作者、个人的携手努力。希望通过对2014年版指南的进一步解读,能够达到传播卒中一级预防的理念,从而促进一级预防在中国医生及国民中的普及,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知晓进而达到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eschia JF, Bushnell C, Boden-Albala B,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4, 45(12): 3754-3832.

[2] Goldstein LB, Bushnell CD, Adams R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1, 42(2): 517-584.

[3] Yang G, Wang Y, Zeng Y, et al. Rapid health transition in China,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3, 381(9882): 1987-2015.

[4] Feigin VL, Forouzanfar MH, Krishnamurthi R,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Lancet, 2014, 383(9913): 245-254.

[5] Feigin VL, Lawes CM, Bennett DA, et al. Worldwide stroke incidence and early case fatality reported in 56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Neurol, 2009, 8(4): 355-369.


王拥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法人。北京市首批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北京创造年度科技人物,北京十大慢病科技攻关脑血管病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与临床研究。

相关链接:

1、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专家声明

2、基于指南的卒中二级预防——结构性指南的实施

3、治疗指南推荐的变化对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影响

作者介绍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谢雪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谢雪微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贾朝娟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