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茂副主委:烧伤创面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
2017-09-06
550

一、背景

烧伤是特殊的急性创伤。是指热力引起的组织伤害,主要指皮肤和黏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组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烧伤减少,且往往面积较小,创面也较浅。但是各种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等导致的大面积烧伤患者依然存在。烧伤创面的修复和伤后的康复治疗仍然需要不断地改善。

二、技术操作

【证据】

2011年巴特等纳入15例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脱细胞猪皮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治疗。患者共38处创面在切削痂后使用该技术,微粒皮采用1∶(7~8)倍率。结果发现微粒皮大于90%愈合并不需要再植皮的占76.3%,微粒皮愈合大于60%愈合并需要再植皮占18.4%。2007年张先安等纳入16例深度烧伤患者,共48处切痂创面上(200~300cm2),应用交联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网(1∶3)与自体微粒皮和大张异体皮复合移植24处作为治疗组,应用自体微粒皮和大张异体皮混合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6周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补充植皮后即术后8周两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移植术后6、8和12周,治疗组患者的移植创面收缩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09年梁尊鸿等通过小型香猪动物实验比较了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和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疗效观察。结果发现移植后第9、21天两种不同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皮片大部分均成活良好,局部无红肿,3个月时移植皮肤外观相似与周围皮肤相似,单纯自体皮移植组成活后收缩凹陷明显。两复合移植组组织学发现基质引导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结构,复合皮表皮层形成且分化良好;移植后21天,已有完整的皮肤结构,真皮层内可见胶原纤维排列规整,表皮-真皮连接区“钉突”结构明显,移植后3个月结构更加接近正常真皮。2009年张毅等纳入39例深Ⅱ度烧伤患者,研究应用改良皮锉磨痂后覆盖脱细胞异种皮治疗的效果,所有患者均在伤后3天内手术,结果发现平均愈合时间15天,同时换药次数少,疼痛轻。

2011年杨维琦纳入35例高压电损伤患者,共56处上肢创面,进行了非随机对照研究,以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为治疗组和常规方法为对照组,结果发现28处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创面最终植皮和皮瓣修复分别均各为14处,与常规治疗组没有差异,但是植皮成活率和皮瓣成活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013年钟俊等纳入37例电击伤患者,创面清创后使用1~2次负压引流封闭治疗后植皮。结果发现所有植皮能成活并封闭创面。2012年郑军等纳入35例烧伤骨暴露患者,共45处烧伤骨暴露创面,应用负压引流封闭治疗联合植皮或皮瓣转移,结果发现治愈率100%,随访6~12个月31例瘢痕轻(88.6%)。

2012年张子良采用18只家兔进行蜕皮甾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用于兔烫伤创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单纯蜕皮甾酮能促进创面早期(5天)愈合速率。

【推荐意见】

1.脱细胞猪皮可以作为自体微粒皮移植的覆盖物[1](C),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网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加大张异体皮覆盖可以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改善创面愈合质量[2](B),与自体皮复合移植时,异体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相近的生物学性能,且效果优于单纯刃厚自体皮移植[3](D),早期深Ⅱ度烧伤创面可以采用磨痂加脱细胞异种皮覆盖[4](C)。

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高压电损失创面可提高皮片或皮瓣修复创面的成功率[5,6](B),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植皮或皮瓣修复骨外露烧伤创面有效[7](C)。

3.蜕皮甾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促进家兔烫伤创面愈合[8](D)。

三、治疗药物

【证据】

2008年王志勇等纳入321例烧伤深Ⅱ度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以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治疗组,常规换药治疗为对照组,实验创面面积为100cm2。发现治疗组愈合时间中位数为17天,较对照组明显提前。治疗组用药后8、14、20和28天的平均创面愈合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为高。陈炯等也进行相似研究,结果类同。2011年邱学文等纳入60例后期残余创面(面积小于直径5cm)的烧伤患者,进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自身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实验组平均愈合时间12.6天,较对照组16.8天明显缩短。实验组用药后6和12天的创面愈合率也明显较对照组为高。2012年刘继松等报告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治疗大鼠深Ⅱ度创面,不同时间点(7、10、14、21天)愈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的微血管密度也明显多于对照组。

2009年翁志勇等纳入40例烧伤残余创面(面积小于5cm2)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20例用纳米银加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20例用无菌液体石蜡,每天换药一次。结果发现治疗组在用药后7、14和21天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20天也明显较对照组29天缩短,且在治疗7天后的创面细菌检出率12.9%,明显低于38.7%。2012年梁银连等纳入70例头面部烧伤患者,采用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氧气雾化和0.9%氯化钠溶液氧气雾化进行比较,发现用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7、15天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为优。2013年陈柏秋等纳入88例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治疗组44例创面联合表皮生长因子胶凝和胶原贴敷料治疗,对照组44例用磺胺嘧啶银糊剂外涂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疼痛明显减轻,平均愈合时间20天较对照组24天明显缩短。

2011年王峥屹等通过大鼠烧伤和家兔烫伤模型,观察了低剂量、高剂量康复新液(主要成分来源于美洲大蠊提取物)(一日3次)与磺胺嘧啶银外用于深Ⅱ度创面后的愈合情况。结果发现大鼠和兔深Ⅱ度创面不同时间点愈合率高剂量康复新液(主要成分来源于美洲大蠊提取物)组与磺胺嘧啶银相似。

2013年马杰等纳入6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对有不同阳性球菌的患者进行了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与碘附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用药5天后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治疗组细菌清除率比碘附对照组明显为高,愈合时间也明显提前。2003年陈炯等也纳入了63例烧伤患者进行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深Ⅱ度创面、Ⅲ度溶痂创面和肉芽创面共122处,69处使用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53处使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可以清除创面细菌,3U/ml的原液对MRSA的清除效果较好,1.5U/ml的稀释液对其他细菌都能清除。与对照组相比Ⅱ度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且没有发现有肝肾功能异常。

【推荐意见】

1.对于小面积深Ⅱ度烧伤和烧伤后残余创面,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愈合[9~11](A),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深Ⅱ度创面有促进愈合作用,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化机制有关[12](D)。

2.对于烧伤残余创面纳米银敷料加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相比单纯使用无菌液体石蜡有促进愈合和减少细菌定植的作用[13](B),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氧气雾化对头面部烧伤有一定治疗作用[14](C)。对于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胶原贴相比单纯用磺胺嘧啶银糊剂有减轻疼痛和促进愈合的作用[15](B)。

3.康复新液(主要成分来源于美洲大蠊提取物)原液一日3次应用于动物深Ⅱ度创面作用与磺胺嘧啶银相似[16](D)。

4.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烧伤残余创面细菌清除有效[17](C)。

四、敷料选择

【证据】

2010年李华强等纳入106例烧伤患者,应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于各种创面,结果发现对于供皮区、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植皮间隙创面黏附好,疼痛轻。2008年陈炯等纳入152例需行植皮手术的烧伤切痂创面、瘢痕切除创面以及头皮撕脱伤后的肉芽创面患者,研究将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两步法修复深度创面,结果发现植皮完全成活率76.3%,95%成活率23.7%。随访成功的患者局部瘢痕轻,功能恢复良好不要需要手术。随访3年以上的患者16例,皮肤接近正常,虽然无出汗,但是电镜显示有少量不完整小汗腺存在。

2006年冯祥生等纳入67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创面24小时内应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性包扎治疗,并与同期10例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暴露治疗相比较,发现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12天较对照组27天明显为短,并经过3个月~2年随访瘢痕和功能比较好。2008年阮树斌等纳入60例大面积浅Ⅱ度、深Ⅱ度偏浅烧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30例大面积浅Ⅱ度和深Ⅱ度偏浅早期一次性覆盖包扎为治疗组,并同期比较一组30例用PVP-I软膏换药的类似烧伤患者创面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4~5天。

【推荐意见】

1.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生物敷料可以用于供皮区等创面[18],与自体皮复合移植,可修复较深创面[19](C)。

2.对于大面积深Ⅱ度烧伤清创后24小时内可以使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创面一次性覆盖包扎,并有促进创面愈合和改善愈合质量的作用[20,21](B)。

参考文献

1.巴特,蔡全东,侯智慧.脱细胞异种(猪)皮与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术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1):62-63.

2.张先安,罗文福,潘银根,等.交联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9):5680-5683.

3.梁尊鸿,潘云川,周奕,等.异体异种脱细胞真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1):8048-8052.

4.张毅,周松晏,周奕,等.改良皮锉磨痂后覆盖脱细胞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39例[J].中华烧伤杂志,2009,25(1):64-65.

5.杨维琦,范锟镭,余旭明,等.负压引流封闭治疗持续负压灌洗、引流在高压电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0):27-30.

6.钟俊,胡晖,杨淮河,等.负压封闭引流结合皮片移植在电击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3,19(20):3809-3811.

7.郑军,朱新英,李利平,等.负压引流封闭治疗引流联合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烧伤后骨外露35例[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2,40(6):570-573.

8.张子良,吴旭,张军花,等.蜕皮甾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烫伤皮肤愈合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54.

9.王志勇,张勤,廖镇江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2):107-110.

10.陈炯,韩春茂,陈国贤,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剂促进深Ⅱ度烧伤愈合[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3):224-227.

11.邱学文,王甲汉,杨磊,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195-1197.

12.刘继松,方勇,姚敏,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17-19.

13.翁志勇,丁若虹,韩斌,等.纳米银敷料结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烧伤残余创面[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7):9357-9360.

14.梁银连,赖土群,莫惠霞,等.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氧气雾化在头面部烧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50-51.

15.陈柏秋,彭文要,余继超,等.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凝胶和胶原贴敷料治疗面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9):1127-1128.

16.王峥屹,黄秀华,谢壹科,等.康复新液(主要成分来源于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动物实验性烧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15):1316-1318.

17.马杰,郭明锋,蔡卫林,等.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治疗烧伤创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7):1-4.

18.李华强.脱细胞生物敷料在烧伤创面的应用:106例150个创面结局验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488-491.

19.陈炯,柴家科,韩春茂,等.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J].中华烧伤杂志,2008,24(1);26-29.

20.冯祥生,潘银根,谭家驹,等.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一次性包扎治疗深Ⅱ度烧伤[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7):467-470.

21.阮树斌,冯祥生,陈晓东,等.脱细胞(猪)基质早期封闭浅度大面积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8,3(2):20-23.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形成外科,获医学及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主任。

学术任职: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创面修复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创伤外科分会组织修复与创面愈合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首任主任委员。《中华烧伤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皮肤组织工程、营养代谢及瘢痕防治的研究。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项目、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合作研究中子课题《严重烧伤早期营养支持与代谢调理指南》的多中心研究。参与编写《中华烧伤医学》《现代瘢痕学》等专著7部,其中副主编3部。指导翻译《2006年版国际糖尿病足溃疡临床实践指南》,参与译著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持有发明专利3项,获浙江省科技厅二等奖3次,浙江省卫生厅一、二、三等奖各1次,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次。

作者介绍
韩春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主任;沈月宏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韩春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主任;沈月宏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贾朝娟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