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个以医改为话题的论坛上,“卖掉协和医院”这一没有任何根据的假说成了一次辩论会的辩题。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一定范围内激起一定波澜。这样的言论固然很能博人眼球,却无助于解决医改面临的复杂问题。作为一个旧调重弹、博人眼球的伪命题,值得反思的是“卖掉协和”背后的问题。
事实上,“协和”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汇集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顶级大医院。把这些医院卖掉就是中国医改成功的开端吗?其实,“卖掉协和”仅仅暗含了公众对医改推进速度和实现医疗服务公平的期望。
不可否认,到“协和”这样的顶级医院看病实在太难了。缓解看病难,缩小医疗服务的城乡差距,正是医改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实现的途径就是“强基层”,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提高基层诊疗服务水平,让更多患者可以就近获得优质的诊疗服务。这需要在新一轮改革中通过“建机制”来实现,而 “建机制”绝不是卖掉大医院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实际上,很多挂上号的患者其实并不是必须得到“协和”看病。“卖协和”的说法还隐含着一层对公平占有医疗资源的忧虑,但卖掉“协和”就真的可以实现所谓的公平吗?这种做法只不过是通过价格手段在经济上筛掉了一部分需求。但应该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现阶段很难保证每一个真正需要的人都能得到大医院顶尖医生的优质服务。医改“建机制”的要义还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优质医疗资源扩增,并激励优质服务能力层层向下延伸。
医改沿着从易到难的路径推进,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选择个体体量较小、覆盖人口过半的县级医院作为突破口有序推进,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务实举措,也是为大型公立医院改革探路子、摸经验的过程。经过几年努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不能回避问题。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公立医院改革改的不仅仅是医院,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配套改革,有些方面尚需摸索形成更加明确清晰的路径,有些问题需要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
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实际情况,不能指望简单的办法,需慎重思虑。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探索中国式的解决办法。指望将公立医院“一卖了之”,以为市场之手能自动解决目前医改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实在是一种潦草的思维方式。医改必须是政府多部门、社会多层面参与的综合配套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百折不挠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推力,方能真正收到效果,实现目标。
改革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相关利益主体定会运用政策、舆论空间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医改的初衷乃是回应普罗大众的利益诉求,是为了增加更多人的福利,尤其是普通劳动者。
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我们希望早日实现这些持续推进中的医改所力图实现的目标!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