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药物导致QT间期延长的情况
2014-01-03
418

部分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有导致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2013年12月发表于《Am J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结果显示:当给予特定精神药品(氟哌啶醇、舍吲哚、氯噻平、吩噻嗪类、氟西汀、西酞普兰(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美沙酮)时,出现低钾血症、T波异常、HCV感染、HIV感染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的倾向。

题目:成人精神科住院患者的药物诱导QT间期延长的情况:精神病学研究的5年横断面心电图筛查结果

目的:作者的目的是确定公共精神病医院住院患者药物诱导QT间期延长的发病率,并使用横断面方法记录相关因素。

方法:对5年期间的所有心电图记录进行回顾,确定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心率校正后QT≥500ms以及归责于的必然或可能药物)与相关条件。将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患者(n=62)与正常心电图患者(n=143)进行比较。

结果:6790名住院患者中,27.3%的患者心电图异常,1.6%的患者QT间期延长,以及0.9%的患者被定义为由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的合格病例。报道了5名心脏猝死患者,7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相对于对照组受试者,药物性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患者,患低血钾、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IV感染和T波异常的频率明显更高。使用氟哌啶醇、舍吲哚、氯噻平、吩噻嗪类、氟西汀、西酞普兰(包括艾司西酞普兰)、美沙酮的患者出现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频率更高。对低钾血症、HCV感染、HIV感染与T波形态异常校正后,氟哌啶醇、氯噻平、酚噻嗪类与西酞普兰(包括西酞普兰)的影响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根据每名患者认定的可能因素数目,对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分析显示,85.5%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的患者有两个以上的因素,而81.1%正常心电图患者的因素不足两个。

结论:当给予特定精神药品时,低钾血症、T波异常、HCV感染、HIV感染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药物诱导的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的倾向。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吴晓毅)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