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发表于《Lancet Oncol》的一篇文章研究了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治疗滤泡型淋巴瘤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第一阶段的研究数据表明皮下注射利妥昔单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劣于静脉给药,且并未带来新的安全性问题。
背景: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是治疗滤泡型淋巴瘤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利妥昔单抗经皮下注射后若能达到与静脉注射一致的血药浓度,这可能在不减低药物临床作用的基础上改善用药的便捷性,并节省医疗资源。我们旨在评估与标准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相比,每3周一疗程的固定剂量的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的非劣效性。
方法:在这项包括两个阶段的、随机、开放标签的3期试验中,我们从23个国家的67个研究中心招募先前未经治疗的、分级1-3a、CD20阳性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在第1阶段,采用Pocock和Simon算法按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接受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mg/m2)或固定剂量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治疗(1400 mg)。根据受试者所接受的诱导化疗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滤泡型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和地区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之后,患者在第一个周期中接受一次诱导剂量的静脉利妥昔单抗治疗,然后开始各自的治疗方案(第2~8周期的治疗)。在诱导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继续静脉或皮下利妥昔单抗治疗作为维持治疗,每8周一次。主要终点指标是在按方案分析的人群中,诱导治疗第7个周期完成之后(第8个周期开始之前)所观察到的组间利妥昔单抗血清谷浓度(C谷)比值。同时对患者治疗的安全终点进行分析。第二阶段的随访工作正在进行中,入组已经完成。本研究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注册号为NCT01200758。
结果:在2010年2月4日至2011年10月21日期间,我们共纳入了127名患者。在静脉注射组的64名患者中,48人(75%)的数据可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而在皮下注射组的63名患者中,54人(86%)的数据可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静脉给药组血药谷浓度的几何均数为83.13 μg/mL,在皮下给药组中为134.58 μg/mL(比值为1.62,90%CI 1.36~1.94),这表明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给药的非劣效性。在安全性评价方面,静脉给药组中的65人中有57人(88%)出现不良事件(其中30例[46%]为≥3级的不良事件),而在皮下给药组的62人中有57人(92%)出现不良事件(其中29例(47%)为级别≥3级的不良事件)。两组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静脉给药组为14人[22%],皮下给药组为16人[26%])。与治疗相关的最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事件在静脉给药组为21人(32%),在皮下给药组为31人(50%)。
解读:第一阶段的研究数据表明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劣于静脉给药,且并未带来新的安全问题。第二阶段的研究将进一步评估利妥昔单抗皮下注射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选题审校:张萌萌 编辑:王淳)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关于生物制剂给药途径的研究,之前已经有过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不劣于静脉滴注的结果。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实践的改变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却使药物使用更加便捷,固定剂量给药也可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同时也给那些不适宜静脉滴注药物的患者提供选择,确保其不失去治疗机会。)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