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更昔洛韦预防与聚合酶链反应引导的抢先治疗相当
2015-01-30
293

在2015年1月的《Ann Intern Med.》杂志中,一篇文章介绍说晚期巨细胞病毒(CMV)疾病的最佳预防尚未完全界定。并介绍了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目的在于比较缬更昔洛韦预防与聚合酶链反应引导的抢先治疗的有效性。其结果为与聚合酶链反应引导的抢先治疗相比,缬更昔洛韦预防在降低CMV疾病、侵袭性细菌或真菌疾病、死亡等复合终点上并不具有优越性。

目的:旨在比较缬更昔洛韦预防与聚合酶链反应引导的抢先治疗的有效性。

设计:随机双盲试验。

设置:多中心试验。

患者:184名造血干细胞移植(HCT)受者,这些患者处于高风险的晚期CMV疾病中(95名患者接受缬更昔洛韦治疗,89人接受安慰剂治疗)。

干预:6个月的缬更昔洛韦(900mg/天)或安慰剂治疗。聚合酶链反应阳性在1000拷贝/mL或更高的患者,或比基线高5倍的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或缬更昔洛韦治疗(分别为5mg/kg或900mg,每天两次)。

测量:首要复合终点为HCT后270天的死亡、CMV疾病、或其他侵袭性感染。次要终点为CMV疾病、CMV DNA血症、死亡、其他感染、资源利用、更昔洛韦耐药、生活质量、免疫重建、安全性。

结果:缬更昔洛韦受者和安慰剂抢先治疗受者的组中发生首要复合结局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和21%(治疗差异,-0.01(95% CI,-0.13~0.10);P=0.86)。HCT后640天时,两组在首要终点或其组成部分上没有差异。CMV DNA血症水平为1000拷贝/mL或更高或比基线高5倍的发生率在缬更昔洛韦组中降低(11% vs 36%;P<0.001)。在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细胞/L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没有显著性差异(P=0.57);但是,缬更昔洛韦组接受造血生长因子的患者更多(25.3% vs 12.4%;P=0.026)。其他次要结局上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

局限性:没有纳入一些高风险患者。

结论:与聚合酶链反应引导的抢先治疗相比,缬更昔洛韦预防在降低CMV疾病、侵袭性细菌或真菌疾病、死亡等复合终点上并不具有优越性。在大多数的临床结局上,两种策略的表现都相似。

主要资金来源:罗氏实验室。

(当CMV病毒载量超过1000拷贝/mL或高于5倍基线值时,就停用研究药物。抢先治疗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5mg/kg,每天两次)或缬更昔洛韦(900mg,每天两次)一起开始。)

(选题审校:门鹏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