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重的社会问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实施一周年。日前,全国政协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以及有关专家对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我国,精神病人目前的生活状态不甚理想,许多患者还得不到救治,而在医院治疗的患者出不了院,回不了家。
经济困难 精神病人得不到救治
很多家庭陷入因精神病人陷入致贫、返贫的困境,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把患者锁起来,关在铁笼子里。目前,新农合可以报销一部分医疗费,民政局也会给一些补贴,但是还有一些精神病人依然得不到救治,他们或被关在家里,或被家人弃之街头。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极度痛苦,却难以言表,缺乏专业知识的家人很多时候也只能干着急,家庭负担沉重。“少部分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行为紊乱,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疾病反复发作、康复时间漫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陷入因精神病人致贫、返贫的困境,农村地区甚至把患者锁起来,关在铁笼子里。由于患者第一次发病时一般在20岁左右,和家人住在一起,家人照料患者的负担沉重,不少人因此患上心理疾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谢斌说。
医院患者“只进不出”
来医院治疗的患者“只进不出”,他们出不了院,回不了家,有的甚至在医院治疗几十年,只进不出,医院的患者越来越多。为此,很多医院每隔几年就要增加床位。
这些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治疗好了为什么不回家?有一些患者是因为家里人担心回去病情复发,回家也没人照顾。还有一些患者是已经查不出住址,或是不愿意说出来,怕遭家人嫌弃。
我国提倡对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分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主要在医院治疗,巩固期可以在康复机构,维持期则大多可回到社区。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医院不敢放出去,地方也不敢接收。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说:“病人出院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区康复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或没有完善,无法让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并通过康复训练逐步恢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从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精神病人难融入社会
因为整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多患者讳疾忌医,不看病,不服药,得不到治疗,他们也难以被社会所接收。
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人很危险”,这让精神病患者求学、求职、个人生活、行使公民民事权利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
除了精神病患者,精神病科的医生也受到社会的歧视,许多医生都不愿从事这个科室的工作,造成医护人员的需求差距加大,给精神病的救治带来一定损失。
“因为存在广泛的歧视,很多患者讳疾忌医,不看病,不服药,就连采集他们的信息建立精神卫生信息系统都很难。这种状况其实更不利于社会稳定。”谢斌说,总体上精神障碍患者的危险性不比一般人高,只有约10%的重性患者有暴力倾向,并且通过早期识别、及时的科学干预完全可以加以控制。
精神病患者需社会的关注,国家应该为其提供更多的救治机会,另外,社会也应有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回归社会。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