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食抗议才获准学医”反思行业之痛
2014-07-01
527

我网站昨日发表了题为《“父亲反对学医 女儿以死相逼”值得反思》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高三女生向原(化名)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以医生职业“苦、累,收入低,风险大”为由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她绝食抗议以死相逼,父亲最终让步。我们不禁要问:想学医到底为何这么艰难?医生行业到底怎么了?

“为你好”难掩自我选择权的丧失

一年一度的高考之后,如何填志愿选学校,已然成为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心头纠结,其间自然不乏对立与冲突。种种纷争与事件背后,是个体权利的苍白——自我选择权的丧失。

不可否认家长的初衷,甚至也不怀疑业内人员“别学医”的善意,学医成了许多人“痛苦的选择”,医学专业也由之前的火爆,面临着遇冷的尴尬。

任何一个职业都可能有荣与衰的曲线轮回,医生行业也并不例外,更何况其间还有一个“围城定律”。或许,在体制内的人看来,待遇差、工作辛苦不说,关键在于不被外界理解。但问题在于,任何职业都可能面临压力和挑战,哪怕被人羡慕和推崇的“当大官”,也可能因为腐败高发而身陷囹圄;其他传统职业如教师等,同样面临着风险,你不愿意做,他也不愿意干,那么谁来解决公众的看病问题?谁又来为后人的教育负责?

人为地将职业分为三六九等,有意地将其分为利己还是利人,根本上还是教育走偏所致。相比于未成年人而言,如何实现对成人的人格教育和权利教育,让他们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给予尊重和敬畏,才不会出现高考状元为专业复考,也才不会有孩子因为专业选择而以死相逼。

学不学医,医生职业有没有发展瓶颈不过是表象,因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面临着医生职业困境之外更大的权利障碍和尊严风险。如何让个体的权利获得尊重,才是向原自杀带来的社会反思,也是必须解决的现实命题。

同时,对于“前辈们”的所谓“千万别报体”,学子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不能轻易被恶搞吐槽之类所误导。

“劝人不学医”是另一种暴力伤医?

“劝人不学医”是一种痛诉,一种抗议,一种激烈异常又带有破坏力的表达。

任何事物有利弊的两面,学医同样如此。“压力大,风险大,收入较低”只是坏的一面,但好的一面同样存在,比如:掌握医学思维和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改变生命状态,行行出状元。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和思想,对一个事物的喜恶和兴趣大不同,需求也不一样。替别人做决定,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是一种不道德的专制,从来就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

“劝人不学医”制造的伤害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主动学医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优秀的学生精英报读医学的寥寥无几。如果这样自以为是的思维、这样的现象继续蔓延下去,一个现实的追问是:未来,谁给我们看病?

一个社会,当很多医生背后都有一杆现实的“枪”逼着其工作,而不是来源于内心的需要与喜悦,它显然将影响到医疗质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此刻,人人有病都想去挤大医院找好医生看,已经说明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度缺乏。如果不能在资源供应上得到改善,看病将越来越麻烦,这是可以预见到的一种结果。

如果我们不能改善一种制造痛苦的社会现象,至少应该先不去加剧它,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劝人不学医”就是其中一种。医疗环境不如意,需要鼓励更多高智商、有社会责任感和从医热情的精英进入这个行业,用自己的力量参与改革,潜移默化去改变现状。如果人人以局外人自居,总想不付出努力和牺牲就成为利益既得者,都在打着小算盘,想等看到足够环境诱惑人才进来,一旦这种投机主义流行,那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有真正改善的一天,也会无形中伤害到孩子们那美好的未来。原本他们可以成为医疗界的精英,帮助很多人得到救死扶伤的机会。

从这些角度而言,说“劝人不学医”是另一种暴力伤医,其实并不过分。

  

“好娃不学医”更需内部反思

据了解,现在全国综合大学,医学院学生中第一志愿率平均不到50%,特别是本科专业招生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医学院校招生“断档”甚至成为常态。“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学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切。破解“好娃不学医”,显然需要政府、社会和医疗体制内部三方努力、三方反思。但就当前而言,最需要的可能还是内部反思。

很多医疗内部人士一谈到问题,就是体制和社会,唯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当前的医疗大环境中,是不是就不能产生好医生?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当前的医疗体制下,是不是就不可以大有作为?答案自然还是否定的。到医院去看看,有一些医生门可罗雀,有一些医生门庭若市,这不是偶然的。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处于主动地位。如果所有的医生都能够按照“医者良心”要求自己,收入再低也别向患者乱伸手,工作再受气也别把气发向患者,医疗关系何至于紧张不堪?

弥漫在整个医疗行业的自我解构、自我吐槽,让人有一种压抑感。当我们在感慨环境不好,声望不佳的时候,有没有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不是只剩下在我解构吐槽。

这种对所在行业的解构和吐槽,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一种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引起社会关切。具体到“好娃不学医”,需要的不是自我解构、自我吐槽,而是自我反思、自我振作。

“学医之争”是医改信心之问

有专家归结了“当医生难”的四点“理由”:一是培养周期比其他专业长,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医生;二是学习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成为医生后,面对病人的病情,不能有丝毫疏忽;三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职业难以有匹配的尊严与地位;四是医生的比较收入较低,医生职业的技术价值得不到体现。

“当医生难”并不说明医生职业不高尚,而是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滞后的医疗体制,对医生职业伦理与价值的扭曲,在相当程度上,是制度选择的偏差导致个体选择从注重理想转向于更偏向现实。是否让孩子学医,深层的表达其实是对医生职业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与否的一种判断。

或许这才是个案引发更多医生选择不让子女学医的原因,对职业辛苦与辛酸的真实体验,除了委屈的表达之外,潜意识也许还是对改变职业尊严与价值现状的迷茫与困惑。当然,这其中也有医生表示愿意子女选择学医,他们的观点并不否认医生职业尴尬的现实,而是放眼长远,认为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医生的境遇一定会得到改善。

改变当今医疗环境面临的窘境,需要更多现实的举措来逐一解决。除了营造尊重与理解医生从业的社会环境之外,在医疗体制改革层面,要推动医疗社会价值的归位,加大对医生培养、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改革医疗利益分配机制,解除医生“利益工具”的束缚,建立“以技养医”模式,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等等。

医改在路上,判断其最终成效有两点,一是看病难、看病贵是否有明显改善;二是医生能否从中切实受益,是否让医生乃至社会看到医生职业荣光的希望。从这个意义来讲,“学医之争”既是对医改信心的另类注解,也是对医改提速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医改方向的现实表达。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