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心卫生院的外科医生金质斌,对这句话可能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年年初,金质斌医生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7月24日中午,36岁的金医生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这些“生命种子”给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暖心、无私的医生!
造血干细胞与远方病患初配成功
早在2011年,在一次黄岩区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宣传采样动员活动中,金医生就捐献了自己的血样,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年初,他突然接到了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样本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并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金医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说:“我当时什么都没有想,觉得可以救人一命,肯定要捐给对方。对医者来说,行医救人的天职是一样的,值得去做。”
金医生从医十余年,救治了无数的病患,他仔细耐心地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例手术,广受病友好评。但这一次他救人,靠的不再是自己的医术,而是自己的“热血”和坚持。
都说好事多磨,金医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好事”也是一波三折。
家人表担忧 医生普及捐骨髓意义
对于妻子张阳阳来说,丈夫捐骨髓的事让她充满担忧,“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捐献骨髓很痛苦的,我担心你身体吃不消。”
于是,有一段时间,金医生经常给家人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和对身体的利弊。
金医生告诉家人:“现在医学技术发达,只需把把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再像采集血小板一样从外周血直接采集,不像从骨髓取造血干细胞那样痛苦。而且血细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我更新,捐献不久之后就会有新的造血干细胞产生,对身体没什么危害。”
最后,妻子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微胖致捐献指标不达标 两个月狂甩14斤
众所周知,每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的背后,都要经历采样入库、初筛、再动员、高分辨、捐献前专项体检等环节,容不得一丝差错。
微胖的金医生先后共经历了三次体检,每次体检化验指标总差那么一点,不是查出轻微脂肪肝,就是血脂偏高,或是谷丙转氨酶偏高,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整整两个月,他每天坚持有氧运动一小时,晴天就在户外跑步,雨天就在长廊快走,家人每天也会为他特制减脂餐。
由于值夜班会导致谷丙转氨酶偏高,进而影响捐献,院桥中心卫生院的领导和科室同事们非常支持金质斌捐献行动,尽可能为他创造捐献的良好条件。
就这样,凭着“管住嘴,迈开腿”的六字减肥箴言,金医生两个月瘦了整整14斤!最终他的各项体检指标终于正常,符合捐献要求。
妻子张阳阳说:“我一开始确实是不支持他捐献的,但是两个月来我看着他一点一点地变瘦,身体素质一点一点地变好,再加上他给我科普的捐献知识,我现在反倒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不仅仅是可以救别人一命,自己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请假捐骨髓 采集四小时一动不动
7月24日是捐献的时间,金医生提前三四天就和医院请了假,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接受捐献前的最后准备。
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前,金医生每天都要打上一针动员剂,帮助血液分泌更多造血干细胞。妻子张阳阳很心疼,因为打了针以后,金医生的腰会疼好几天。
7月24日上午8点半,随着采集的开始,金医生躺在病床上,两个手臂各插了一根管子。随着机器的运作,血液从金医生的一个手臂被抽出,经过仪器的分离过滤后,又从另外一个手臂输入。
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小时,因为怕影响到采集造血干细胞,金医生在床上的这4个小时纹丝不动,即便整个背都躺得发酸发疼,也没有挪动一下。
院桥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梁红说:“今年疫情期间,金医生是我们医院第一个响应区卫健局号召报名参加支援武汉的医生。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举动感动了大家,他是我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学习。”
医者仁心
一位捐骨髓的医生表示:“作为一名健康卫士,救死扶伤是天职,今天,我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为患者服务。捐献不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任何损害,而且还能挽救别人的一条生命,这种行善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我很幸运。”
另一位曾经捐骨髓救2岁患儿的医生表示,助人使她快乐,特别是身为一名医务人员,要起到带头作用,面对病患的需求更不应该犹豫。
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近些年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很多医护人员。他们是让人尊敬的最美群体,他们的付出也帮更多的人挽回了生命,获得了希望。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两个月甩肉14斤 黄岩医生为远方一条命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