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醉心临床医生无言的痛?两部委发文职称改革 不让“老实人”吃亏
2020-12-29
434

提起职称,多少医生未语泪先流。“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1篇论文”,“千年主治”这些话语,道尽了职评的心酸。看看周围,比自己年轻的、比自己会写的、比自己会说的,都评上了高级职称,坑的就是能干不会说的“老实人”,说不郁闷,那都是骗人的。
 
如今,职评规则要变革了,要向扎根临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家”倾斜,不让“老实人”吃亏!12月初,人社部和卫健委联袂发布了《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明确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突出临床实践。
 
@所有医生:职称评定改革了 突出临床能力
 

《意见》中明确,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主要亮点内容如下:
 
1、将临床工作量和质纳入评聘指标范围
 
《意见》指出,重点评价临床实践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将门诊工作时间、现场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护理工作时间等作为申报条件,将治疗效果、手术难度、手术质量、住院费用等作为重要指标,科学准确评价执业能力和水平。
 
这意味着,对医生的评价回归到了治病救人这一正途。以往,醉心临床的医生,很难获得高级职称。急诊医生于莺,干了十几年还是主治,辞职后表示,玩不过医院的晋升机制。如果该《意见》早发布几年,于莺是不是就不会出走了呢?
 
2、论文获奖不再是必须必
 
《意见》指出,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不得将人才荣誉性称号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此外,《意见》指出,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科研和职称外语不作要求。对长期在基层服务、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这意味着,论文获奖不再是高级职称的必须必,但是论文仍可能是加分项。
 
3、推行成果代表作制度 论文、病案和科普等都算
 
《意见》指出,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这意味,一方面,评价医生是否优秀,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论文,而是有了更多维度,甚至科普也算在之内,可谓是要百花齐放了;另一方面,要求成果有代表性。不是说出了一本厚书、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就叫代表性。如何保障代表性成果评价科学性和公平性,就值得深思。
 
4、三级医院可自主评审 管理人才有更多自主权
 
《意见》指出,医疗水平高、技术能力强、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评审意愿的三级医院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试点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
 
这意味着,职称评审摆脱以往的行政审批方式,今后政府更多的将是监管而非“直管”,让医院评聘和管理人才有更多自主权。职称评审化繁为简,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将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
 
以“论文+学历”论英雄 是时候该说再见了
 
长久以来,对于临床医生,都是以论文论英雄,以学历论英雄。很多时候,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写的,而学历低的可能都直接把你Pass掉。
 
对此,有医生曾言:“没有人认为科研不重要。只是,连基本的人性化关怀都给不了患者的医生,去奢谈科研论文,只是浮躁学术的托词而己,受害的是患者和真正的临床医生。”
 
这种以论文+学历论英雄的职称评聘体系,已经严重偏离了医疗本质,对不少醉心临床的优秀医生来讲,也是极不公平。有些医生临床能力虽然得到患者和同行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学历,或缺乏科研成果和论文却很难晋升,累死累活多年,始终千年主治一枚。与此同时,一些不会做手术的主任医师、医术不精的内科专家,却靠着高学历+大量科研论文获得各种职务头衔,享受各种福利待遇,但临床实践能力却平平。
 
还记得《人间世》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医生朱月钮的同事老张吗?老张认真勤奋,性格随和,是朱月钮搭档了10年的同事,也是科内的骨干。儿科医生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很大,老张也很少抱怨。但就是这样一位“男神叔叔”最终还是离职了。因为,在新华医院这样的教学医院,职称评定对学历、论文、课题等的要求非常高,而职称又与收入直接挂钩。老张学历只有本科,仅因这一点,就算他临床能力再优秀,继续晋升的大门也被关上了。由于看不到未来,老张辞职去了私立医院。
 
而即便优秀如朱月钮,70后、博士学历、在PICU工作了十多年,因为病号多、医生少,留给她做科研的时间实在有限。从2014年起,她连续4次都没评上副高职称。直到2018年,第5次才评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说句实话,一个潜心于临床的医生,是很难挤出时间来做科研的,就如朱月钮。而老张虽是本科学历,但毫无疑问,在救命救人方面,他绝对是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临床医生。
 
不是说医生不要做科研,掌握临床第一手资料的医生,在科研上有先天的优势,并且对于疾病的研究也会返哺医生的临床水平。但我们反对的是,这种唯“论文+学历”的职称评聘体系。
 
好医生的标准:论文or业务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评价,可谓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涉及到切身利益,应该有合理的机制。真如不少医生表示:“我们只是希望考评体系应该多维度,权重合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优缺点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没有全才,不能刻舟求剑,求全责备。
 
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生大致分为家庭医生和科研医生两大类。家庭医生占大多数,没有科研条件和科研考评要求,只有在大医院的医生才专门从事科研。而且,科研医生并不一定比家庭医生更有诱惑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拿手术刀的医生和做实验写论文的医生各有优势,评价机制应当多维度,权重合理。而此次《意见》,对此作出了权衡,评价机制不再唯论文、唯学历,对临床实践要求予以了加权与倾斜,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总之,只有合理评价医生的科研与临床贡献,才能充分调动每一名医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其对职业更有归属感!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