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任重道远
2014-09-24
276

近年来医患关系愈发紧张,杀医、伤医案件频发——哈医大王浩被杀,包头男子暴打妻子并砍死120出诊女医生,10·25温岭杀医案……淋漓的鲜血一次次染红白大褂,医者痛心,社会震惊,医患关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雾霾”。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消除?

严格地说,此类事件涉嫌刑事犯罪,已经超越了医患关系的范畴。但是,纵观近期多起伤医案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即患方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并未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便直接采取了极端暴力方式。如此野蛮粗暴之举,堪称文明社会的“返祖现象”。近年来,从怒摔婴儿到校园投毒,从网络暴力到航班斗殴……一股暴戾之气正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医疗行业尤为突出。一些人无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试图用“丛林法则”来解决社会矛盾。无疑,这是一种浮躁扭曲的社会心态,值得深刻反思。

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

首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相关。

中国医疗卫生投入不足,体制改革滞后,医药服务经营机制不健全,这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现在,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不适当的、过度的市场化、商业化,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医疗机构不满意,管理部门也不满意。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实现全民医保,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偏低,看病自费比例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仍被视为一座沉重的“大山”。很多人举债看病,因病致贫,一旦治疗效果不理想,感觉人财两空,很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其次,与公众健康素养较低相关。不少人认为现代医学无所不能,而忽视了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当疾病无法治愈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偏激行为。

再者,与新闻舆论的“放大效应”相关。一些媒体过度追逐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甚至歪曲事实,客观上放大了医疗行业的黑暗面,导致医生形象被妖魔化,严重影响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甚至助长“仇医”情绪。

虽然暴力伤医背后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但是,一个人无论有多少不满和怨恨,都不能滥伤无辜,更不能对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生“下狠手”。

暴戾之气横行,不仅破坏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而且污染了和谐友善的社会空气,最终导致人人自危,谁都没有安全感。暴力事件让公众产生焦虑,而这种焦虑又很容易以更极端的暴力方式释放,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消除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改革制度缺陷非一日之功,更要弥补精神缺陷。从长远看,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升全民精神“海拔”。

一是普及医学常识。很多人对医生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认为花钱看病必须治好,治不好就是医生有问题。其实,医学是一门“试错”的科学,谁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任何治疗方法,都是有利有弊,医生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治疗有病的躯体,如同修补破碎的容器,永远不可能“修旧如新”。医学知识虽然广博,但是有很多基本知识很好掌握,掌握了以后对人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加强生命教育:人世之间,生命至贵。生命都来之不易,一旦失去,无法重来。所以,每个人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别人的生命,任何亵渎生命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底线。

三是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是公平正义的基石,法治社会崇尚契约精神,每个人都要学会以理性代替冲动,以对话代替对抗,而不能为所欲为,以闹取胜,更不能“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否则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要依法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依法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消除医患之间的暴戾之气,任重道远。构建一个尊重、宽容、互信、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媒体和公民共同努力。希望每个人都释放善意和信任,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