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病可谓“老大难”问题,久治不愈,肺会变得千疮百孔,四处漏气,患者憋闷不堪。修补这样的肺更让医生们头疼,修完还很容易复发。武汉市肺科医院80后医生刘小玉,创新性地采用一种全新方式,能实现修补后的肺再也不漏气。据该院介绍,这一技术填补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技术空白。
千疮百孔的肺 修补几乎无处下手
结核病等多种慢性肺病,如果长期不能痊愈,患者的肺就会变得千疮百孔,四处鼓泡,我们称之为“肺大疱”。肺大疱一破,肺就漏气,漏到胸腔内的空气增强了胸腔内的气压,随即进一步压瘪肺,让人憋闷不已,这就是气胸。若是肺多处漏气,患者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对此,普通的外科一般会逐一切除肺大疱,然后缝合创口。但如果肺大疱过多,修补几乎无从下手。而且就算补好了,也很容易复发。一些患者刚出院两天,又不得不再回医院。
80后医生破解技术难题 根治难治气胸
60岁的患者吴先生患有结核病和慢性肺病,肺上布满“肺大疱”。吴先生已憋闷十余年,曾经术后没多久就因出现新的肺大疱破裂,而不得不再次住院。
刘小玉利用外出学习交流机会,与国内顶尖专家反复交流、借鉴,特别是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专家的启发下,让“借助胸腔壁充当肺保护层”的大胆设想成为现实。采用这个办法修补的肺,几乎可以永不漏气。
本月初,吴先生成了第一名受益人。术中,刘小玉先处理掉吴先生一个个破溃的肺大疱,但并不修补,而让创口敞开着。之后,他将胸腔壁的壁层胸膜完整剔下。肺大疱创口与没了膜的胸腔壁创口便贴合在一起,在技术手段辅助下,两个创口在接下来的几天吻合着,最终慢慢长在一起。
11月15日,术后一周,吴先生表示术前的憋闷感一扫而光,呼吸畅通有力。刘小玉检查后发现,吴先生的肺有了新的“保护层”——胸腔壁。此举填补中西部地区技术空白。
刘小玉介绍,肺和胸腔壁在自然状态下本就紧贴彼此,正常的活动收缩不会让肺大幅度胀缩,所以不会有牵扯感。而难治性气胸患者,肺表层病灶本就和胸腔内壁有着千丝万缕的粘连,所以这个办法不会给身体额外增加负担。
对于术中出血及病灶播散的问题,刘小玉表示,因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精准程度也今非昔比,在剥离壁层胸膜时,仅有少量渗液,不会出现大出血。另外,肺大疱虽在肺表,但致病菌却常在肺里,所以肺表层创口与胸腔壁粘合,不会造成病菌扩散。
大胆设想 医生用骨科器械为肺“解锁”
这已经不是刘小玉第一次大胆设想破解手术难题了。今年8月,刘小玉还创造性采用“为肺解锁”技术,解决了“肺外浆膜钙化锁死肺”的难题。“给石化肺解锁”的技术,也填补了中西部地区这一技术空白。
浆膜本是人体脏器的“安全带、减震器”,但如果钙化成“铜墙铁壁”,就需要手术,创伤大、风险高。49岁患者杨先生(化姓)患有结核性脓胸。在肺科医院检查时发现,因延误治疗多年,其肺外浆膜和胸腔壁上的浆膜都已钙化,形成“墙”一般的硬壳,将肺“锁”在狭小空间里,杨先生因此咳、喘、闷,痛苦不堪。刘小玉介绍,已钙化的浆膜厚度达约1cm,普通外科手术刀无法切割。
刘小玉反复思考,大胆的他想到了骨科手术上用的椎板咬骨钳。通过咬骨钳,可以将钙化的胸腔内壁浆膜打穿。
刘小玉表示,通过单孔胸腔镜这样的微创技术解决已出现钙化的脓胸,难度很大,肺科医院成功挑战“不可能”。避免了大开胸手术对患者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同时降低了手术费用。
面对充满未知的医学世界,医生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或发现新的认识。探索与发现的起点有时清晰,有时模糊,不变的是永无止境。
凡事都有两面性,探索就意味着冒风险。创新离不开丰富的经验作为技术储备。此外,若病人不接受,这些设想都无法实现。刘小玉直言:“幸运的是,病人信任我们,愿意大胆尝试。”
创新之路,行之不易!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80后医生屡破技术难题 守护病人自如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