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眼中,医生救死扶伤,教导大家如何强身健体,远离病魔困扰,他们或睿智多才,或饱读医书。但其实,不少医护因为无法承受压力,不断“沦陷”在抑郁里。
最近,“一名医生跳楼自杀身亡,曾患有抑郁症”的消息再次深深刺痛了无数同仁的心。
警方通报:一名医生跳楼身亡 曾患抑郁症
12月10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公安分局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通报:
12月7日晚8时许,接到群众报警,称在辖区西溪八方城某公寓有一男子坠楼身亡。警方迅速出警。经现场勘查和走访调查后证实,死者系韩某(男,1969年生,系某医疗门诊部的一名医生,患有抑郁症)。经调查后,排除了刑事案件可能。
59岁,即将退休的年龄,却用自杀结束了一生,令人唏嘘。
救死扶伤的医生 是抑郁症的“重灾区”
毫无疑问,医生如今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之一,医生因患有抑郁自杀被媒体报道的不在少数,仅在今年,就发生了多起:
2月26日,某医院副院长臧某某去世,享年57岁(有消息称,臧某某系跳楼身亡);
4月14日,某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在医院住院大楼坠楼身亡,其生前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死前正在服药治疗;
4月26日,山东一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跳楼身亡,疑因单位压力过大;
5月9日,某医院中医师任某,跳江自尽,生前疑似患有抑郁症,有轻生倾向。
想想那些没被报道被忽视的,真实发生的远远不止这些。2021年,一份针对2466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报告显示,27.7%可能存在抑郁倾向,其中,医生是风险最高的群体,其次是护士。
一份涉及43个国家129000名医学生(包括住院医)的研究亦表明,全球医学生(包括住院医)的抑郁比例为27.2%。
每一次自杀 其实都是他杀
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对于人类自杀,有一个经典论断。他指出,每当一个人自杀,他的死亡都与他所处社会的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一次自杀,其实都是他杀。
一入医门深似海,绝非故意夸大以博同情。患者、医院、工作、职称、科研、收入、生活……一座座推不动的”大山“压在医生头上,喘不过气。再加上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杀医事件频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给原本喘不过气的医生又加上一道沉甸甸的精神枷锁。这一根根稻草,堆积起来,成了压垮他们的一座座大山。
2020年,美国医学网站一份涵盖全美29个专科、1.5万余名医生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医生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过度劳累,2/3的医生有过抑郁情绪,其中近1/4称有过自杀的念头,49%的医生愿意为了减轻工作压力而选择降薪。
若有来生,不想再学医。这是多少医生发自内心真正的独白和感慨。
再厉害的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对医生多一些宽容
有一个小故事。一位工人父亲问医生儿子,“你天天在办公室干活,也不需要做什么体力劳动,为什么回家还是这么累?”儿子说,“您还记得以前当工人,因为一个技术问题想了三天才解决的事情吗?”父亲回答,“记得,那三天整个人都是一种紧绷状态。”儿子回答,“我天天如此。”父亲沉默了。
事实或许并非全部如此,但是我们总得对那些天天高压的人多一些宽容。
毕竟,再厉害的人,跟这个世界相比,都是脆弱和渺小的,即便是被称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也不能例外。因此,理解和爱,对于医生来说,就像阳光雨露对于花朵一样重要和不可缺少。
愿每位医生都能被患者和家属温柔以待。愿医患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对医护人员有更多的宽容和包容,而不是成为压倒医护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抑郁失眠痛苦不堪 试一试下面的小妙招!
抑郁者很容易出现的症状就是睡眠障碍,从而陷入越失眠越抑郁,越抑郁越失眠的泥潭里。摆脱失眠困扰,可以试试美国中西医学结合的医学专家安德鲁威廉博士发明的“4-7-8呼吸法”。据说,用此法,战场上的士兵,都能尽快入睡。
方法如下:
1.用口尽力呼气
2.合上嘴巴
3.轻轻地用鼻子吸气4秒
4.屏着呼吸7秒
5.用口尽力呼气8秒
重复以上步骤,做四个循环便完成!
无需刻意准确维持时间上的统一,无需紧张,也无需用计时器计时,重点在于吸气、闭气、呼气的比例为“4:7:8”,实际用时并不重要。
最后,祝愿所有的医生朋友,心情愉悦,健健康康!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突发!一名医生坠楼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