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称等级是医生能力的一部分体现。在现行体制下职称更是与待遇、机会挂钩。有的医生工作很多年,虽然临床能力很强,治病水平也很高,但就因没能发表“SCI论文”,只能是名普通医生。与那些有高级职称的医生相比不仅待遇低,而且获得医院内的发展机会也受到限制。这种状况如不能改变,将可能意味着自己的医生之路与当今业内的所谓“高大上”渐行渐远。
暂且不评论现行“SCI论文”硬件指标晋升制度的合理性。既然以医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医院的考评制度,又不甘心逍遥于体制之外,做个“平头”医生。不妨改变一下自己,好好研究一下那些“高大上”的高质量“SCI论文”究竟该怎么写?不一定做到最好,至少也应该能使自己顺利地晋级。
本文将为大家汇集一些如何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的“攻略”以飨医者,希望能助那些每天忙碌在医院而抽身乏力的医生们一臂之力。
科研的三种境界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言:古今至成大事者,毕经过三种境界:认清方向,埋头苦干,喜获成功。做科研也是如此。
一、认清方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的很好写照。第一种境界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在科研选题阶段,要运用非凡的鉴赏能力,解决科学探索的方向,这是科学研究最关键的第一步;二是指要我们有远大的目标,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登高望远,掌握全局。具体地说就是要在你自己的学科中选定一个具体的目标。
二、埋头苦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很好的反映了第二境界所要经历的困难。能否成为成大事者,就是要看他是否能够渡过第二种境界。当问题选定后,就一定要埋头苦干,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但第二种境界应该是多数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三、喜获成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好的反映了当任务完成成果发表时,喜获成功的心情。
细化科研目标一一化解困难
在了解了科研的三种境界后,您是不是已经自信心爆棚?但有了信心,有了远大的目标,还要懂得把目标细化分割,逐步实现,才能实现远大抱负。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如何将科研各个方面的困难细化分解并一一攻克。
一、科学选题攻略
1、课题选择能否和国际接轨。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如果你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
2、课题要有可发展性。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这种眼界在医学研究选题时也尤为重要。
3、借助工具选题:
①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这些工具各高校都有;
②了解SCI收录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期刊信息可从http://www.isinet.com查获,也可从SCI印刷版每期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Lists of Source Publications)查找,还可从ISI引用期刊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了解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JCR on the Web)和光盘版(JCR on CD-ROM);
③利用ISI提供的选题工具帮助,例如,能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以保证用户科学研究同科学发展趋向一致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介绍有关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向的(ISI Highly Cited.com);
④利用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二、获得好的idea攻略
无论是临床还是基础科研,最关键的是idea,idea的出台决定了科研水平和档次。优秀科学家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而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有时,通过几天或半个月的苦思苦想得到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idea,很可能是别人十几年前就做过的工作。然而,新手上路时重复一些经典实验以获得经验也是很正常的,不必灰心。此外,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注重质量,好的idea是高质量科研的前提。那么,如何获得idea呢?
A: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更要避免“闭门造车”;
B: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
C: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
D: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
E: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
三、阅读文献攻略
1、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有些人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有目标地阅读文献,才能确保有收获。
2.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找对信息源很重要。
4.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矛盾:有时候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这样方能真正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又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四、做实验研究的攻略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两手准备。
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5、不要省钱。
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6、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错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五、高质量SCI论文写作攻略
1、题目一定要有吸引力,思路清晰的摘要和漂亮的图表。这三者是决定SCI论文命运的关键。实际上大部分reviewer,审稿的方法是快速看一下SCI文章题目、摘要和图,如果这三者不满意,这篇文章基本就Over了。一定要让reviewer心情愉快!不要挑战他的心情!因为这些reviewer大多是大忙人,你让他觉得烦了,你的文章不会有好结果。
2、标题简洁、明确,有力。尽量不要出现novel、new等字眼,从逻辑的角度讲,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就是报道新的进展,如果不新的话那也没有发表的必要了。从审稿人的角度讲,他首先不会因为你写了个new就会觉得你的文章有新意,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让审稿人觉得你在挑战他的经验和智商,于是千方百计找你文章里不new的地方。中文杂志中经常会出现“初探”“初步研究”等词,这些都不宜在SCI文章中出现。
3、Abstract里不要充斥大量数字。因为人对数字是最不敏感的,abstract需要的是清晰的逻辑思路,一定要层次分明。
4、图与表的选择问题。能用图尽量用图表示,包括各种统计图。图更直观一些,表都是数字,很难理解的。如果一篇文章让reviewer看起来“难受”的话,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近年来主张图尽量组合在一起,这样也容易理解一些。图也要涵盖足够的信息,不能动不动就出来一个图,一篇文章的图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图占用太多的版面。
5、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来编辑,不要手工制作,费力且不讨好。对于所有的投稿文章,参考文献全部重新查找,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犯各种小错误。
6、节标题的拼写一定要准确。不建议用一个单词,而建议用一个短语或句子。
7、切忌超长段落。一般一个段落以3到5个句子为宜,千万不要追求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堆在一起,动辄一页纸的大段落让谁看了都犯愁。一定要让文章看起来简洁清爽。
8、图表切忌模糊不清。在审稿阶段图表和正文一般是分开的,要求图的质量要高,要有足够高的分辨率。
9、遵循科技写作的常规要领。科技写作是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的,不讲规则只能是让审稿人觉得你是个新手或者非正规军,这样拒起稿来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10、文章的格式要符合规则。一般来讲通篇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出空行,正文跟参考文献字体要区分开。
11、写完后最好先找一个在国外呆过几年的中国人修改第1次(这样能纠正明显写作错误和表达,又明白你的写作意思),然后再找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修改(最好是学医的,这样能够纠正一些微小错误和表达习惯)。最终的目的是即使退稿也不是因为语言问题。人家修改完了注意在回信中致谢和在文章中致谢。
六、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七、如何处理被拒?
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
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
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对于一名好医生而言,能够花最少的代价治好病人就是好医生,职称高低与治病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好医生更需要职称,至少在职称仍未与待遇、机会脱钩的当今,能让自己从论文考核中胜出,更愉快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途径似乎只有勇敢地去打赢科研论文的挑战!
当然,所谓写出“高大上”的论文和取得研究成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坚定信念和信心之外,掌握正确的方法可以帮助您少经历一些挫折,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条件!相信自己,比起您这些年所已游刃有余的那些错综复杂的患者病情和临床难题,其实写论文、做科研真的没那么难!
谨以此文献给准备晋升的您,祝福您在收获职称的那一刻也体会到了发表“高大上”论文的快乐!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