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传统疗法对“伪科学”质疑 用行动回应
2014-11-05
253

阿育吠陀,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印度传统疗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这种疗法与中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注重个体化的整体调理。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阿育吠陀的科学性饱受争议。为了证实阿育吠陀的科学合理性,印度一些科学家开始着手进行阿育基因组学研究,让阿育吠陀与时俱进。

阿育吠陀因与现代西医大相径庭而饱受质疑

几个世纪以来,阿育吠陀医师在给患者问诊时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他们不太注重患者的症状、家庭背景等病史情况,而是首先确定一个人的体质类型,他们称之为原质调查。根据阿育吠陀,原质分为风向型、暴躁型和迟钝型三种类型。为了调查一个人的原质,阿育吠陀医师会使用一份问卷评估100多项特质,从关节强度、寒冷敏感性到性格脾气、压力容忍度等。然后,医师会根据原质的不同,做出不同治疗方案。

这种医疗方法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与现代西方医疗方法大相径庭,很难从科学的角度证实其价值。于是,科学界对于阿育吠陀的争议和质疑声总是不断。例如,在数年前,阿育吠陀就曾因在一些非处方药物制剂中发现重金属而备受诟病。

阿育吠陀面对质疑顶风前行

在印度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包括班加罗尔印度科学研究院以及海得拉巴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内的数十位印度领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了“阿育基因组学”,来证明阿育吠陀的科学合理性。研究人员基于阿育吠陀的基因特点,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我们在尝试让阿育吠陀与时俱进。”新德里基因组学与综合生物学研究所牵头阿育基因组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家Mitali Mukerji说。

但是,为阿育吠陀正身绝非易事,很快质疑就指向从阿育吠陀和其他传统医疗的草药混合物中获取药物的尝试失败。此外,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州立大学癌症生物学家David Gorski认为,“原质”的前提本身就不科学,任何以其为基础的研究都站不住脚。“你可以用伪科学研究样本来研究基因学。”他说,“但这不会让你的研究变得科学。”

面对这些质疑,印度政府却越挫越勇,甚至表现出更大的热情。2007年,印度政府就为阿育基因组学研究设置了种子基金。2012年,政府又拨款1600万美元用于该项研究的5年计划(预计到2017年结束)。而且该资助不可能被取缔:印度当局执政党在一次竞选宣言中还声明会给予阿育基因组学研究足够重视。阿育基因组学追随者、原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总干事Samir Brahmachari说其“不会缺少资金支持”。

阿育吠陀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

阿育基因组研究自2008年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Mukerji的研究团队称,人们被划分成3种极端的“原质”,即不同特征占上风的身体种类,分别显示出在代谢、心血管、免疫和精神疾病等若干基因表达方面存在差异,且生化标记如血脂等在3种体质中也存在明显差异。Mukerji的研究团队2010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报告称,与急性高原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经常出现在土型原质的人身上,该团队还发现另一种可以帮助人们容忍高海拔影响的基因表达异常则在另一种原质中更为普遍。但怀疑者却认为,所谓的原质概念对于基因相关研究来说过于泛。此外,这些研究是否有足够的同行评议也引起争议。

西孟加拉邦国家生物医学基因组学研究所人口遗传学家Analabha Basu评论道,尽管Mukerji的团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如果是用来寻找基因突变与个体特点之间的联系,则他们的发现可以更具洞察力。“如果你可以直接找出某个土型原质的基因特点,或许可以证明阿育吠陀的预测能力与基因组学研究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Basu说。

阿育基因组学研究的支持者已经习惯了面对这些质疑。但Mukerji坚持认为,古老的阿育吠陀疗法的预测和原质基因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平行之处,其重要性一定会得到证实。她说:“现代医学不能通过观察一个健康人来辨别他可能存在哪种特别的疾病,因为没有区分健康人的方法。”一位广受尊敬的基因生物学家Brahmachari则表示,研究发现的不断积累,让他对阿育基因组学最终说服批评人士持乐观态度。“希望更多研究人员可以加入这一领域,使之成为一项医疗运动。”他说。

看到这里,面对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受到挑战,我国的中医也是如此,但是,唯有国家的支持与保护,让传统中医与时俱进,才能使它发扬光大,不至于没落到历史的尘埃之中。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