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何会走上“自杀”不归路?
2014-12-12
282

“当医生辛苦”在大多数百姓中早有共识。但当医生自杀率也高对于大多数百姓比较陌生。在美国,每年有400多名医生因自杀而死去,自杀率是普通人的2~3倍。而中国医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近8%,医学院入学照上的一些年青的脸庞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走进自杀医生的世界

为了解开医生自杀之谜,美国医生帕梅拉 L 韦伯(Pamela L. Wible)追踪了4名自杀的医生,为我们呈现了医生们另一个独特的世界。

一、文特森(Vincent)

他是家中给所有人带来欢笑的长子,有点小淘气,爱整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他的阿姨Edna回忆说,他在语法学校上课时,喜欢将他的腿搁在前排的椅子上。老师看到了,让他把腿放下来,他却一本正经地告诉她:“我必须将我的腿抬高,因为我有静脉曲张!”

文特森在高中的时候富有同情心,有些青春期的小敏感,善于交际又保留有自己的私人领域。他是一个运动员和艺术家、强迫性的完美主义者、好学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的母亲回忆说,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正常的好孩子。

25岁时,文特森从医学院毕业。在那之后,他前往纽约开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两个月后,他自杀了。

为什么?是医院里发生了什么吗?

他的母亲说,那段时间他有些低落。他就住在医院附近,下班后却绕远路开车,多用了45分钟才到家,然后一回家就直接进自己的卧室闷头睡觉。他瘦了很多,失去了往常的幽默和欢笑。家人都注意到他的不寻常,但他们认为这只是职业上的适应期。

文特森说了一些医生们公开羞辱实习生的事。他和他的搭档在等他们的病人做扫描时都靠着墙睡着了。他怀疑自己正抢救的这个人是因侵犯女生被发现而跳楼的大男生,而被他侵犯过的女孩正躺在隔壁的病房里抢救。他说自己被急诊室里的患者吓到了:那是车祸的幸存者,她们让他想起来自己的母亲和阿姨,总是开车不扣紧安全带……

一天,文特森用一根皮带把自己吊在了衣橱里。他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I love you mum. I’m sorry.”

二、格雷(Greg)

3岁时的格雷外向、聪明、对世界充满好奇。5岁时,他的姑妈,一位法语教授,问他有没有哪个词是他想知道用法语怎么说的,于是他说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词:Guacamole(鳄梨酱)。

从医学院毕业时,格雷是一位钢琴家、画家和诗人。他是一位深受患者喜爱的文艺复兴式的医生。在他离世前一年,他曾给同是医生的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上摘抄了两段他非常喜欢的话:“我喜欢行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时候,这近乎像是特权的东西同时又是一种负担。在解剖室里,我们开始我们的职业生涯,而那里惨不忍睹,是许多普通人一辈子都不愿踏入的地方。我们在血腥的手术室和ICU学习,很少有人离开那里后仍能保留天真。我们将自己的生命用于见证那些身缠疾病的灵魂所承受的痛苦。我们拥有高薪,有智力上的刺激。幸运的话,我们还受到患者们的拥戴和信任。然而,在特定的时候,当我们的患者抢救无效的时候,这场生命和生命的交易在我看来是难以维系的。

在行医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到感情上的创伤?在陪我们的患者熬过最糟糕的经历时,我们怎样才能避开抑郁、极端的情绪应激反应、甚至吸毒的诱惑?”

格雷是家中唯一一个有过焦虑、抑郁和酗酒烦恼的家庭成员。但他并没有在临床诊疗中出过错。一切都还正常,直到他做住院医的第二年,一个医生健康项目规定他需要进行一个90天的疗养计划。他被送到300公立外的地方。这让他觉得自己被边缘化,被轻视,而且该计划会让他落下3个月的住院医规培。格雷隐瞒了自己的抑郁和药物滥用的情况,想结束这个计划。就在他死前24小时,他去见了自己的精神科医生,而后者同意安排他在当地医院治疗,但项目组不允许他离开,这让他倍感羞辱。

最后,格雷用手术刀切开了他的双侧桡动脉和背动脉,在烛光、音乐和家人照片的环绕里,绝望而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凯特琳(Kaitlyn)

她是一个甜美的女孩,几乎从没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任何麻烦。从学前期开始,在作业和学习方面,她就从不需要任何帮忙。3岁的时候,已然有“学霸”风范的她开始戴上了眼镜。

在高中,凯特琳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她同时还是个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个有点社交焦虑症的内向的小姑娘,凯特琳身边总是有一些亲密的好友——除了在医学院的日子。在这里,每个人都忙着学习,“人们只顾着走自己的路”,她这样告诉母亲。那时候的她非常孤独。她的完美主义更严重了:严格控制饮食,开始跑马拉松,瘦了很多。她每天跑10~12英里,同时在学习上表现突出,总是保持考试第一的位置。

不幸的是,优秀的她并没有等到毕业典礼上庆祝的那一天。她像是完成一项学校布置的项目一样,用氦气精心策划了自己的自杀,并留下两页纸的自杀声明。在信上,她说,自己长期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症以保护家人和自己。

不过,凯特琳除了受困于抑郁症之外,更多的挣扎可能源于高智商带来的“与众不同和孤立感”。她成长于北卡罗来纳州最贫困的一个郡,而她总是人群中最聪明的一个。也许她曾期盼过在进入医学院后,她最终会在智商相近的人中找到归属感。

可是,医学院很少会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友谊发展的环境。这些聪明而敏感的年轻人被要求在短时间内精确掌握海量的知识,却缺乏感情上的指引和支持。也许,有无数个医学生曾躲在无人见到的深夜里哭泣、无助、孤立、茫然——这就是我们的文明社会培养它的治愈者的模式。

四、帕梅拉(Pamela)

两岁的时候,帕梅拉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快乐的小女孩,她通过和大人的谈判,为自己争取到睡觉和洗澡自己定时间的权利。生活一直都很美好,直到她的第一年医学院学习。入学短短几个月后,由于那被她称为“野蛮和非人道的医疗”培训,她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几年后,受够了那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药物,她自杀了。

与上面几个案例唯一不同的是,她被抢救了回来。现在,她成了为另三个抢救不回来的人说话的人。

这些案例绝不是孤立的。所有在高度竞争、不人道的环境中感到孤独的人,所有被剥夺了睡眠、每周学习或工作超过80小时的人,还有所有隐藏了他们的抑郁、努力表现得正常并高速运转、直到结束他们生命的人,都有可能面临同样的挣扎和来自终结的诱惑。

可以看到,在这些案例中,充满了迷惑、隐瞒和谎言,但这些医生们面临的困局并非毫无出路。帕梅拉医生倡议建立医务系统中的三级预防机制,对存在困惑的医生进行早期识别、及早干预,同时呼吁社会给予医生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

我国医生是“高危人群” 自杀率高

上述美国医生通过对美国4名自杀医生的追踪解开了美国医生自杀的根源,那么我国医生为何“自杀”呢?

当医生累,在中国当医生尤其累。究其首要原因,是因为患者太多。中国的病人群体原本就庞大,医生的“供”远小于患者的“求”。据了解,美国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病人,中国医生却至少要看60个。

其次,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目前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力量没充分发挥出来。患者都向大医院集中,自然给大医院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大医院医生“累死”,小医院医生“饿死”。

第三,在国外,每个医生都有秘书,医生只对病人作诊断和治疗,别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而中国的医生却要“集医生、秘书和勤杂工于一身”,这些医疗外的杂事分散了医生很多精力,让他们疲惫不堪。

第四,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医生在工作中既要保证治疗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这两把利剑,时时都悬在头顶,怎一个“累”字了得?

最后,医院对医生照顾不够周全。医生在医院里没有活动空间和休息的地方,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得到保障。尤其是上夜班的医生,经常当天下午就连续工作,接了班还是一直忙。下夜班后,太累的就抓紧睡了,想吃饭的就只能以方便面解决了。

在医务人员中,抽烟、喝酒的情况非常普遍,离婚率也非常高。很多医生的家庭角色不合格,甚至有的人产生变态的性心理。这些负面的形象,不认识的人以为是单纯的道德品质问题,其实更多的还是工作压力所致。据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职业枯竭”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而医护人员是重点人群。

医护人员群体在生理、心理、意志力三方面存在着超压的状况。生理上,医护人员是体力与心力付出很大的群体。心理上,医护人员要有很好的同情心、同理心,医务工作时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同时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记很多东西,快速摄取、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这些都很容易让医护人员的心理处于疲劳状态。意志力上,医务人员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执着的敬业精神;为了跟上医学科技的发展,还需要不断补充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这些压力加在一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当这些内在的压力与外在的环境压力结合在一起时,希望医务人员能像超人一样坚强是不现实的。毕竟,医务人员也是人。

也有专家从精神病学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在经历重大事件后,诸如长时间高强度的抢救治疗失败之后,人在心理上会有3种表现:一是在几天之内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总是回忆自己全力抢救过的病人的死,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过错,为此自责,以至于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感到内疚和痛苦。二是两三个月后出现适应障碍,头脑中总是闪回自己抢救过的病人的死亡场景,同时又极力回避这一回忆,内心非常矛盾,以至于抑郁、烦躁甚至感到绝望。三是半年左右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医生,很有挫折感,过分悲观,失去从医的信心和信念,产生了消极的人生态度。

这个问题并非中国医务人员所特有。据2007年来自丹麦的一项有关55种职业与自杀的调查显示,医生和护士的自杀相对危险度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一份权威医学杂志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医生行业自杀率要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是女医生。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分的职业压力和过度劳累。

消解压力要靠全社会努力

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其实是多方面的。医生本身也是一个社会人,来自社会的所有压力都会对他造成影响,不能仅仅从职业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社会上所有的人遇到的问题,医生也同样会遇到,包括物价的上涨、孩子上学、房子、竞争上岗、晋升等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个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要摆正心态,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消极的态度、回避矛盾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学会沟通和求助。对有想死念头的抑郁症病人,不要回避,应该问他:“你有没有想死的念头?”让他说出来,问他为什么想死,然后再帮助他分析。郁结像个炸药桶,越给它压力,它就越可能爆炸;宣泄一下,没那么大压力,它就不会爆炸了。

但是要消减医护人员的压力,仅靠医务人员自身的调节是不够的。整个社会、医疗行业、医院以及医生本身都应该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围。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