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武: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024-07-31
370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也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传播媒介以人虱中的体虱为主,头虱次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冬春季发病较多,且本病的发生及流行与贫困、战争、自然灾害及不良的卫生条件有关。


【诊断】


(一)流行病学


潜伏期 10~14d(5~23d)。


(二)临床特点


1.典型斑疹伤寒


骤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持续高热,剧烈头痛;病程4~6d出疹,皮疹多形性,初为玫瑰疹样充血疹,后可变为瘀点样皮疹;皮疹初见于胸背部,1~2d内遍布全身,面部通常不出疹;1周左右皮疹消退,但瘀点样皮疹可持续2周。可伴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症状(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等),脾大。严重病例可出现急性肾衰竭。高热一般持续2~3周。


2.轻型斑疹伤寒


见于曾接种疫苗或早期应用抗生素者,症状较轻。


3.复发性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


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史,因免疫力下降复发,病情轻,可无皮疹或仅有少量斑丘疹。


4.并发症


肺炎、心肌炎、中耳炎及腮腺炎,少见感染性精神病、趾端及鼻尖坏疽。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或缺失,血小板常减少。


2.外斐(Weil-Felix)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


单份血清效价大于1:60或双份血清效价递增4倍者有诊断意义。但特异性较差。


3.补体结合试验


用普氏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


4.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以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试验,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出现阳性时间早。


5.豚鼠阴囊反应


患者血注入雄性豚鼠腹腔,5~6d后出现发热但阴囊无明显红肿,渗出液中可检出大量立克次体。


6.分子生物学检测


针对普氏立克次体DNA特异性保守序列行PCR扩增测序或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高,检测快速。


(四)鉴别诊断


与伤寒、虱传回归热、鼠型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相鉴别。


【治疗】


1.按昆虫媒介传染病隔离患者应更衣,灭虱。


2.对症治疗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小剂量解热镇痛药,中毒症状严重者予糖皮质激素,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可予地西泮,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维生素K预防出血。


3.病原治疗 可选用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疗程8~10d。也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


【预防】


早期隔离和治疗患者。防虱、灭虱。对于本病流行性地区的重点人群,可采用疫苗注射主动免疫,每年应加强免疫一次,经过6次以上接种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作者介绍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