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诊所:走的人多了就能成大路?
2015-05-08
532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在工作会议上表态,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从“允许”到“鼓励”,这项政策在近两年内多次被提出,且放行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诊所却鲜有耳闻,医患双方似乎都不买账。难道社区开办私人诊所只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

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北京的三级医院基本是饱和状态,其中外地患者约占三分之一,天坛医院、肿瘤医院的这一比例更高。北京儿童医院负责人也提到,该院急诊科每天接诊量是300多人次,医生都在高负荷运转。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曾在报告中介绍,尽管北京大医院众多,医疗资源丰富,但依然供不应求。近年来,到北京看病的人数逐年增加,日均有14万人在京看病,加上家属可能超过40万人。

虽说公立医院之外,大家也有不少民营医院、诊所可以选择,但虚假宣传、收费混乱、医生缺乏资质、医疗效果堪忧等等各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医疗机构,没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健康、性命交到这样的医疗机构手里。

国家也不是不想改变“看病又难又贵”的局面,于是我们渐渐看到“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医疗网络”、“分级就诊模式”这些专业词汇。可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问,您去过您家所在社区的卫生所吗?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都不知道在哪儿;没去过;去过,去打疫苗针……事实证明,社区诊室宽敞明亮、设备高大上,患者也不见得就买账,顶多也就是个注射室。真能吸引患者去社区医院看病的,那还得是大夫。如果真有一大批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大夫能走出医院,开办诊所或者到社区医院坐诊,那对老百姓可“真真儿是极好哒”!

多点执业,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梦想照进现实,而现实总是冷酷的。医生因为所谓的“编制”不愿走出来。即便能走出来的,在开办私人诊所的道路中由于选址、审批等环节也困难重重。

不过,从近日“急诊女超人”于莺的综合门诊中心开业,到同时广东地区多个“第三方医生工作室”高调开张。一南一北,这些从体制走出来的医生,似乎正在引领医生创业的新潮流。事实上,从开设综合门诊、创建医生抱团取暖的医生集团以及融入移动医疗大潮之中,医生创业的模式繁多。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认为,尽管仍面临政策和体制的一些瓶颈,但创业的经历也算是对医生自由执业道路的有益探索。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医生走出体制进行创业,“这是好事,我看好医生创业,医改就应该走向这样,因为目前医改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医生不能自由执业。”医生自由执业是中国医改成功的第一步。

在他看来,医生创业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医改也必将走上医生自由执业之路。“未来的医生,无论是医生工作室还是综合门诊中心,都是医改成功的希望。如果大部分医生还留在体制内,无法自由执业,医改也就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医生会自动寻找医疗需求的热点,能否生存下去更多在于医生的选择。

无论是社区私人诊所,还是私人医生工作室,都是大家在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探索。医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走穴”了,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选择在其他医疗机构接诊病人,同时拿到额外的协议收入;患者选择看病的渠道也相应增多。最后,套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主任林锋在微博调侃的一句话:“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路。”一个医生、两个医生、三个医生,越来越多医生加入进来,患者在公立医院之外的选择就越来越多。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