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取消编制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2015-08-18
553

今年5月,北京市提出今后北京现有高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随后,深圳市也出台相关政策:深圳市公立医院将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取消编制预示着医生的“铁饭碗”被打破,也意味着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医生离获得真正自由还有多远?各方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今年5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指出今后北京市现有高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探索不再纳入编制管理。

6月8日,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计划,深圳市公立医院将彻底打破医生的“铁饭碗”,未来3年内,深圳将有近3万名医生与编制脱钩,成为“自由人”。据悉,这项改革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落实医院的用人自主权,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工资分配等管理制度,健全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聘用、薪酬挂钩的考核机制,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模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

深圳卫计委医政处处长表示,取消行政级别,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将在同一人力资源平台上竞争,有助于促进医院人才的合理流动。“预计到2017年,深圳将有更多的医生走出公立医院的大门,深入民营医院或开办个人诊所,实现多点执业,其收入与声誉、地位也将成正比。”

其实,近些年我国鼓励和提倡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许多医生还是对此持观望态度。除了医院方面的不支持与医生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编制”。

“编制”这一制度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目前仅存在于公务员和医疗、教育、文化等几个领域。进入编制,被视为端上了一世无忧的“铁饭碗”。按照中国相关规定,编制内的医生与编制外的“合同工”在某些福利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编制是温床,同时也是枷锁。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离开温床,体制也有体制的好处。在医生不断出来创业的形势下,也有不少医生表示出对体制的留恋,体制内成立的医生集团即是一例。但是,编制更多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医生、医院乃至医疗事业的发展。取消编制是大势所趋。对于医生而言,取消编制意味着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它可以为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迎来更大的空间。医生为了打造出个人品牌,势必要追求更好的技术,对患者而言是一种获益。取消编制可以推动医生自由流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基层和民营医院不会再为缺好医生而发愁。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赞成这种让医生的价值与医院的价值逐步分离的方式。“不少医院将医生当作是医院的私有财产,并将医生‘圈养’起来。”这对医生和医院的发展都不利。

但也有业界人士提出担心,深圳此番改革试点,在其他地方还为实现的情况下是否会削弱对外地医疗精英的吸引力,出现招不到医生的尴尬?另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会否造成医生内部的两极分化?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