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发展的长河中,医生执业的方式有多种,如受雇于医院、私人医生、医生集团、医生工作室等等。无论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医生多点执业已经在这个时代推动开来,尤其是医生工作室、医生集团变得火热。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表示,多点执业的发展不会止于此,PHP模式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医生多点执业的主流。
廖新波说,“多点执业”是国策,是医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第一步,也是医生集团能够出现的政策基础。在中国行政管理架构下,这就是一种指令。自2009年推行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以来,政策宽松度、自由度不断增大,为医生集团的涌现夯实了基础。
其实,在国家出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之前,市场已经有了这种需求。随着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身体和疾病治疗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另一方面,一些有能力、有精力的医生希望可以多在临床上发挥自己的余热,于是就有了过去所说的“走穴”。用廖新波的话来说,医生多点执业就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必然结果。
医生多点执业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生价值的市场定位。也许有人认为,如果政府把医生“养”起来,可以解决“趋利”的问题,也许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廖新波认为要是把所有的医生都养起来也许是不现实的。目前,医生处于“单位人”制度下。在这种“圈养”模式中,医生的价值无非就是低得可怜的“基本工资”加上高得变味的“创收收入”,是一种“不伦不类”、毫无价值而言的支付状态。
在廖新波看来,这种畸形的医疗市场与政府责任不清,医生价值不明“养不起,挺不直”有很大关系。“养不起”即政府确实养不起所有的医生,或许也不想养;“挺不直”即医生受到长期的制度性慢性损伤,身心疲惫,还得为制度“付账”,遭患者责骂,“腰杆”挺不直。只有采取“放养”的方式,让医院从市场上聘请医生,让医生在价值中选择行医方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医生集团的出现可以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政府该负的责任、该提供的服务和该买的服务也会随着市场的推动而清晰。无论是张强医生的医生集团,还是林峰医生的“医生工作室”,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不过,廖新波认为,我国的医生集团还与美国医生集团的发展不同。美国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在医生要素市场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医生-医院-保险公司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医疗服务利益分配机制也显得相当重要。而中国医生集团的出现无非是患者市场的需要,消费观占主导,而非价值观,更非受保险制度的影响。医生集团仍游离在医保、商保之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闭环。
廖新波说,医生执业的模式有多种,医生集团是多点执业像自由执业过渡中的一种模式。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行政编制体制的打破,福利也将社会化,医生成为社会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政府可以借鉴英国,发展购买全科医生服务的模式。也可以参考美国“医生-医院”的经验。
廖新波认为中国医生多点执业可以尝试PHP模式。究竟什么是PHP模式?
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模式是医生与医院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PHP能促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医疗成本。从医生角度,医院能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能保持生活和医疗工作之间的平衡,更灵活地支配时间;更多地控制与共享手术室、设备、护士和其他雇员的资源。从医院角度,能避免和医生竞争,提升医生的忠诚度,保全医生这一重要资源,还能向外界传达尊重医生的友好信号。当然,这也说明医院对医生的诉求非常重视,并竭力满足医生需求,这种积极态度会为医院招徕更多的医生。
在美国,“医生-医院”合作伙伴的就业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美国的医院并非越做越大,而是病床每况减少。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外科专家或医生团队和医院联合建立的门诊手术中心。
医生的价值与支付制度(保险制度)是影响医生是否受雇于医院以及医生执业模式改变的两个重要维度。因此,国家可以从调动医生积极性和重视医生服务的价值及结果来进行医疗改革。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