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2015年已接近尾声。今年生物医学领域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下面我们来进行盘点。
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年前,屠呦呦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今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本土研究获得的诺贝尔科学类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从次以后,中国彻底摘掉诺贝尔科学家零的帽子。
顶着“助理研究员”的头衔,屠呦呦在全国青蒿素“大会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后来,她也是个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如今,她拥有了最高“职称”——诺奖得主。
屠呦呦决定去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虽然诺贝尔奖总是强调它奖励的是科学家个人,可是屠呦呦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国家的——“这次能去尽量去,因为到底还是代表咱们中国。”
二、中国学者发现磁感受分子
9月15日,《科学通报》(英文版,由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办)发表了一篇题为《磁遗传学:使用磁受体蛋白,用磁刺激手段远距离非侵入地激活神经元的活性》的论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张生家。
但该论文一出即引发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张生家论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是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实验室发现的,而谢灿等人的相关论文已投递《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眼下正在审稿过程中。据了解,张生家在一次拜访谢灿的实验室时,提出与其进行磁蛋白方向合作研究的要求,谢灿将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相关资料都透露给了他。张生家于是在神经细胞学层面开始了磁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并发现了这种磁感应受体蛋白可以控制神经元活动。因此,张生家在谢灿的论文发表前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认为有“抢发”之嫌。
数月之后,“清华北大学者论文被抢发”风波的当事人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的重磅论文终获发表。北京时间11月17日零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标题为《一个磁性蛋白生物指南针》(A magnetic protein biocompas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意味着,人类首次发现了动物体内的“生物指南针”。这是一项“诺奖”级别的研究。
三、美国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
FDA批准了转基因三文鱼被人类食用。批准转基因动物食用在美国尚属首次。
奥巴马政府五年多以来一直未能批准快速增长的转基因三文鱼上市,因为消费者一直担心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但近日,FDA已经明确了,转基因三文鱼可以安全食用。
FDA表示,AquAdvantage三文鱼(美国AquaBounty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将大西洋三文鱼、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以及大洋鳕鱼三种鱼进行基因杂交改造,培育出来的一种全新三文鱼品种)与其他农场养殖的大西洋三文鱼的营养含量没什么生物区别。
这种鱼的生长速度是普通三文鱼的两倍,能更快速地上市。它体内含有从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身上提取的激素,可以使之一整年不断产生生长激素。工程师用另一种类似鳗鱼的大洋鳕鱼基因保持生长激素的活跃,促进AquAdvantage三文鱼生长。普通三文鱼一年内只有部分时间产生生长激素。
FDA表示该鱼种损害环境的可能性很低。只养殖了雌鱼和绝育鱼,仅有一小部分仍能繁殖。该公司称流入自然的可能性很低。
没有证据证明这种鱼不安全,但部分人认为这是个道德问题。
批评者将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称为“科学怪鱼”(美国一部恐怖电影名)他们担心造成人类过敏,且一旦流入自然后繁殖,造成天然三文鱼的灭绝。还有人认为繁殖转基因动物是不道德的。
四、维生素C抗癌
近日,《科学》发表了一篇关于维生素C抗癌的研究报道。
这一发现也给存在这种突变的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北卡大学分子生物学家Channing Der说,因为维生素C是十分便宜的药物,副作用也非常小,这一发现的意义是很大的,尤其是对那些一直希望能探索用简单方法治疗癌症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发现。美国国家糖尿病、消化系统和肾脏疾病研究院维生素C研究人员Mark Levine对此表示高兴,认为这一研究和维生素C将会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多伦多大学癌症学家Vuk Stambolic认为,大剂量维生素C的安全性也早就比较明确,这一研究显然可以尽快进行临床转化研究。不过唯一的缺点是患者必须持续数月每天到医院进行维生素C注射,因为发现这种杀死癌症细胞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纽约康奈尔医学院Lewis Cantley说可以专门设计一种能大剂量口服的维生素C。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商业机会。目前中国是维生素C生产大国,这一消息对直肠癌和胰腺癌患者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好消息。
五、人类基因组编辑
5月18日,《自然》(Nature)网站发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称,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和国家医学院(NAM)宣布,将推出重大的举措为人类基因组编辑制定指导准则。
2015年12月1~3日,华盛顿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学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如果普遍推广,也意味着可能存在操纵生殖细胞:通过改变精子、卵子或者胚胎,来改变后代的基因。今后是否人们可以通过付费来选择孩子的基因呢?
改变人类基因真的好么?
六、癌症免疫治疗取得进展
10月23日,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推荐安进T-VEC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10月27日,FDA正式批准安进公司IMLYGI(talimogene laherparepvec,T-Vec)生物制品许可申请。T-Vec是一种由1型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溶瘤病毒,适用于首次手术后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局部治疗。T-Vec是FDA批准的首个溶瘤病毒疗法,预计每个患者治疗成本约6.5万美元。
这一领域迅速成为医药公司重点投入和竞争的热点。
七、火腿致癌
位于法国里昂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0月26日发布报告,把火腿、香肠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同时说食用红肉也“可能”致癌。
这一评估由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作出,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同意将加工肉制品归入“致癌物”,使其与石棉、香烟、砒霜“为伍”。
这一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确实应该少吃,甚至不吃。专家表示,有关食用加工红肉对人体有危害的说法由来已久,并且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表明,食用加工红肉会增加患癌风险。
八、大量中国学者伪评审论文被撤稿
今年3月,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撤回原因是这些论文出现“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该集团还暗示,这些论文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大范围的同行评审“造假”正在污染学术出版圈。
8月18日,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理由是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涉嫌造假。施普林格在关于此次撤稿事件的声明中并没有明确指出64篇涉事论文来自哪个国家。但据报道,从施普林格网站检索得到的完整撤稿论文目录显示,64篇涉事论文有61篇来自中国。
原本就已过度繁忙的医生论文发表压力巨大,但如此畸形的医疗界现象已然成为常规,医生为了评职称躲不掉论文,后果就是学术造假、论文买卖。而在这背后,隐藏着更大的不合理:医生正在偏离治病救人的本质。
九、埃博拉疫苗研制取得突破
10月10日,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带领团队自主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在相继获得塞拉利昂伦理与科学评价委员会伦理许可、药学理事会临床许可后,正式启动了在塞拉利昂的II期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研制的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开创了我国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在境外进行疫苗临床研究“零”的突破。
美国强生公司近日也在塞拉利昂开始进行埃博拉病毒疫苗临床试验,主要针对在近段时间再次出现埃博拉病例的地区。
不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款公认可行有效、获得国际机构许可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几乎都仍处于临床试验阶
十、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到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生物医学项目——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这是奥巴马总统继大脑研究计划后,再次利用年度国情咨文演讲的机会,发布生物医学研究的纲领性倡议。
目前,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将启动。国内将研发一批国产新型防治药物和医疗器械,形成一批国内定制、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罕见病分别制定8种至10种精准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
我国政府高层相当重视精准医学发展,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已经发布。科技部计划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资源和技术。
我们期待2016年生物医学领域有更多突破!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