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固化医生的形象”最终害了谁?
2016-01-15
324

如果众数世间诸种行业,你会发现:医生这一职业的标签化、刻板化,极其明显。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期待最接近的是神父,要求医生必须是严谨的、干净的、和蔼的,如违背这一形象,即便医术再高明也难获“良医”称号。但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要求是否合理?这种要求最终会害了谁?

如果关于“形象符合”的任务是必须的,那回头看看我们的医学教育,对这一职业的培训中,并没有成系统的要求。甚至,如果它是任务之一,是否应在医学生录取时加入性格测试和职业取向测试?筛选出一类人,满足亲和力强的服务性需求,其血管里流着尚存的“神性”,血液里有一定水平的“道德洁癖”,还有一些“古道热肠”,愿意照顾别人,愿意不计报酬多跑一趟路。他的内心没有那么情绪跌宕,精神世界的底盘坚稳,他的思想也没有那么多的杂乱漫想。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如果要求再高一些——能在冷静的大脑和温暖的内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甚至,他还必须拥有在凡事动手(比如:手机自拍)之前,思前想后、环顾周边方方面面、滴水不漏的审慎周全性格。

2014年12月的“手术室医生自拍”事件,被公众判为“不可原谅的坏形象”。除了“自拍”这一动作置于医疗场景下不妥之外,众人的反应,再次说明各界对医生这种职业形象的唯一期待,甚至是“刻板”期待——不仅来自患者,还来自大众媒体,来自医疗管理的政府机构。

2015年新一轮央视最美医生的评选,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轮番轰炸,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还推出了9个候选人的例子。可是看完这9个候选人的实例,笔者对“美”产生了怀疑:这是评选还是比惨啊?这种“最美”评选真的有意义吗?

作为一个医生,得病了还坚持工作,这样真的好吗?有医生就曾吐槽说,有时医生们一天内多做几台手术,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圣人”,而是因为做的手术越多,可以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但媒体却往往会把这种出于经济原因的付出,描述成为“吃苦耐劳”,进而煽动公众要求其他医生也都那样做……

又比如有医生曾吐槽说,有的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时下跪,也不是因为他们“尊重病人”,而是因为条件限制,那种手术只能跪着做。但被媒体盲目在道德上拔高后,就会有人要求医生们做手术时也都跪着做……而实际上,医生尽自己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不论成败,就已经是“尊重病人”了。

但在公众眼中,医生本应该血管里流着尚存的“神性”,血液里有一定水平的“道德洁癖”。医生就该加班加点看病不吃饭不休息;就该拿着无视劳动法的低工资,没有正常节假日;就该视患者如亲人,视亲人如路人。

但这样只能加剧目前已经极其恶劣的医患矛盾。在当代环境下,因为大众思想理性、自由、独立判断的缺失,对医生单一职业形象的期待过于苛刻。而对于承载年轻一代医生来说,如果未能在医学训练期间有足够的教育和准备,上岗之后可能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艰难喘气,最终受害的是患者!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