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一名高龄孕妇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引发三个单位发布三份官方声明,被称为“中科院大战北医三院”,此后甚至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一次“混战”,各种猜测分析,真相谣言混杂,甚至出现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局面失控,一场混战,扑朔迷离。然而,所有人都在质问,却无人为此事来承担和道歉。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其实,发生医疗纠纷后,可以有多种方式解决。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吴崇其说,家属可直接跟医院沟通,如果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可通过第三方调解,向医疗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由医调委调解。另外,家属也可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比如卫生局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委托律师提出调解申请。如果以上方案行不通,则当事人还可以选择走诉讼的途径,通过打官司来解决双方的争议。
探寻真相的拷问是一种善意
此外,面对这起事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医院有没有进行死亡病例讨论,从法律、制度、职业、道德、人情、人性、伦理等各种方面的深度而严苛的拷问。
看过这样一篇新闻报道:我国某著名三甲医院有一位年过八旬的医生,在她的专业领域享有极高的声望,在她70多岁时,在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医院里,她却作为死者家属亲身经历了一场医疗事故。老伴晕倒住院,由于放过心脏支架,他需要服用抗凝药。住院期间,医生给老伴服用了与平时不同品牌的抗凝药,出现消化道出血后,一直负责老伴术后用药的她建议换成老伴平常吃的抗凝药,可是没几天,抗凝药又被换,再次大出血,抢救回来后,她又建议医生换回药。可是,鬼使神差般,没几天,药再次被换,这一次大出血再没抢救回来。等医生们回头去翻药品说明书,才看到被医生换成的那种抗凝药,上面清楚地写着“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出血反应”。这位一生将医学视为生命,从未觉疲惫的老专家感到了深深的无奈,累了。作为死者家属,她没有告,也没有闹,只提出唯一一个要求:在全院范围内,为老伴举行一次死亡病例讨论,她要亲自参加。
这种探寻真相的拷问,是一种善意。每一位在医疗环境中死亡的人,都不会轻于鸿毛,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东西,绝不是100万或1000万的赔偿款,而是医学得以进步,自己的死换回无数人的生,这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和告慰。
允许医生犯错和敢于认错也是一种善意
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明尼苏达大学,一个年轻的医生给一个七岁的孩子做心脏手术,那时候的心脏外科在明尼苏达刚刚兴起,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
手术过程中,这个医生不小心误伤了心脏壁,大量的鲜血顿时喷涌出来。这个医生立刻慌了手脚,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措施,试图用止血钳钳夹止血,结果反而扩大了心脏的破口。上级医生急忙上台抢救,但患儿依然不幸死亡。
这个年轻的医生害怕不已。他的上级问他:你在这件事中学到什么没有?他回答:我应该用手指压迫止血,再做后续处理。
上级医生说:很好,这就够了,明天的手术,依然由你来主刀。
这位年轻医生的名字叫伯纳德,他后来成了心脏外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师,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心脏移植手术。
伯纳德遇到的这种情况,我们无法苛责。因为这样的错误无关责任心无关职业操守,因为这种短暂的慌乱完全是人之常情。任何人都不能保证比他做的更好,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不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的经历,每一位医生都有过。医学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往往都是以无数人的死亡为代价。很多时候,允许医生犯错和敢于认错是一种善意。人从来不能够从做对的事情中学习到新的东西,只有从做错的事情中才能够学到。
然而,只有在一个宽容和安全的环境里,人们才敢毫无顾忌地认错。但在国内如今剑拔努张一触即发的医患环境下,在国内对医疗事故处理太严苛的情况下,医生哪怕是在学术范围里的认错,都变得不再安全。事实上,在对那些不能宽容的错误问责和处罚的同时,我们应该宽容那些情有可原的错误,如果我们把犯错和犯罪等同起来,就将置优秀的医生于危险的境地,并最终导致医患双输。
这位孕妇的去世,无论最终法律给出什么样的判决,我相信,一定会有人心怀愧疚,一定有人痛定思痛;无数的医生从此知道了不能忽视病人任何异常,知道了主动脉夹层,应该如何去正确处理;普通人知道了医学的局限性,医生也更明白什么叫竭尽全力。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