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外家庭医生的意义正辐射到体制外
2013-12-25
542

在我国的医疗系统中,公立医院一直是主力。但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引入了国外一些的医疗模式,比如家庭医生。而在我国,家庭医生多为体制内的家庭医生(即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如何生存发展?一位做了15年的英式家庭医生谢吉伯讲述了他对家庭医生发展的看法。

平易近人正是家庭医生的特点

出生于香港的谢吉伯,17岁时随家人一起迁往英国并拿到剑桥大学的全科医学文凭。毕业后,他成为一名全科家庭医生。

2006年,已经做了15年英式家庭医生的谢吉伯,回到中国、定居北京。刚到北京,谢吉伯进入了一家涉外诊所,但对中国一线家庭医生的浓厚兴趣,让他下决心辞掉高薪职位,加入到中国家庭医生行列。

2009年,谢吉伯来到东城区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当了一名中国医疗体制内的社区家庭医生。带着在英国行医15年形成的惯性,谢吉伯以一种舒缓、平易近人的形象,成为了海运仓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名医。

“谢大夫很客气”,社区居民对谢吉伯的好脾气印象深刻。

“我也经常会关注到中国的医患纠纷。其实,医患纠纷哪个国家都有,只是可能没有这么激烈。我觉得,产生纠纷,就是相互间信任不够。患者的素养是一方面,医生自己的态度是另一方面”,谢吉伯觉得,医生与患者之间一定要保持平等的关系,两者没有高下之分,而平易近人正是家庭医生的特点,“像我在英国做家庭医生,与病人认识时间很长、相互信任度足够。而现在有些大医院的医生,感觉自己好像在一个殿堂里面,高高在上,病人排了很长时间,进来看病,5分钟、10分钟时间点拨点拨,病人就十分感激,这样就有距离。我一直觉得,医生与病人之间是合伙人的关系,大家合作,把病治好。医生说话的语气、方式都需要注意。”

谢吉伯介绍,在英国,家庭医生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见证着患者的成长。在英国成熟的家庭医疗体系中,常见病在家庭医生那里就会得到有效治疗,疑难杂症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往大医院转诊,“家庭医生还会跟踪治疗的进程,保留病人的病例,时间长的能保留了几十年的病例”。

体制内家庭医生受限太多 自卑感明显

中国患者与医生之间地位的悬殊,让谢吉伯觉得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尝试很有价值。但对比在中国和英国做家庭医生的不同经历后,谢吉伯觉得,中国体制内家庭医生的受限太多。

例如开药,社区医院的基本处方和公立大医院就不一样。谢吉伯说:“很多到社区医院来看病的都是低收入者和老年人,因为医保的限定,治疗很多慢性病的药,社区医院开不全。比如需要四种药,但我们只能开三种,病人需要再跑一次大医院开另一种药。还有我们每次开药也只能开30天的量,不能多开。但是开药是整包整包开的,药的包装又不一样,有的28片、有的24片,药吃完的时间就不一样。我们没法多开,病人只能多跑。”

此外,谢吉伯还感觉到,“跟我一起共事的很多家庭医生有自卑感。很多时候,在社区医院里的家庭医生被认为是被大医院淘汰下来的人。大医院看不起他们,也不愿意培养他们。社区医院给他们的机会和待遇都有限。可实际上,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其实是愿意干点事情的,可惜没人鼓励他们。”

谢吉伯介绍说,在英国,家庭医生是从大约60年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一开始英国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发展到现在,家庭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公立医院医生高。

从体制内招人太难

大约两年前,谢吉伯尝试起了新的的家庭诊所模式——体制外家庭医生。

“我现在还是跟东城区、海淀区的社区医院有合作,定期会参与一些考核和培训。不过,我觉得在现行体制下,靠一些加加减减的动作,很难把中国体制内的家庭医生变成类似英国那样的成熟家庭医疗体系。所以,我开始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个样板间。现在,中国的医疗部门也到我这里来参观,可以让大家看到,英式的家庭医生在北京可以实现。”

在新的尝试中,谢吉伯发现从体制内招人,非常难。“很多体制内的医生非常害怕风险,都愿意吃大锅饭,求安稳。现在各行各业下海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医疗行业下海的非常少。”

在谢吉伯的家庭诊所里,曾有一位从体制内招来的年轻医生,但最近又回到了体制内的社区医院。在给谢吉伯的邮件中,这位年轻医生很客观地表示,体制外的家庭医生接触的人群更广、病例更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诊疗技术和后续随访上,不需要做假大空的工作,更有利于医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收入也更高。但是,“他需要一个身份,需要体制内给他一个户口,买房、买车、生孩子、孩子的教育,这些东西没有户口是搞不定的”。

套餐式服务遏制大处方

谢吉伯的家庭医生诊所推出了一种套餐式的医疗服务,480元包括了诊疗、单项检验和一个疗程的药物。医生不会再乱开药,也意味着病人可以远离浪费和风险。

“我们这是明码标价的,不像公立医院,你挂号的时候也许是5块钱,却不知道看完出来是多少钱”,谢吉伯说,他家庭诊所里的医生施行年薪制,不存在以药养医,所以医生不会多开药、乱开药。

“比如儿童感冒,我们不会随便让儿童打吊瓶的,因为输液比口服的药效只是快了3个小时,根本没必要。其实,我在英国做了15年,儿童占我所有病人比例的20%左右,但我从来没有给一个儿童打过吊瓶。”

没有长队,每天的病人不到10人,但每个人得到的诊疗时间非常充分,病人与医生之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因为医保报销的限制,现在,谢吉伯的家庭医生诊所中患者一半是外籍人士,另一半是海归。谢吉伯说,诊所每天的预约数并不多,但多数是“回头客”,“开诊所当然不能赔钱,但是,我不会只考虑盈利,医生如果只想着挣钱,那就失去行医的意义了。”

现在,谢吉伯依然会定期去体制内的社区医院,与那里的家庭医生交流。他的诊所也经常会迎来体制内的访客。谢吉伯发现,在北京的一些社区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正在形成。

“比如东城区一家社区医院的老大夫,他是从体制内退休下来的。看病的时候就非常在意病人的感受,工作很细致。社区里的老人,有时候到大医院拍了片子,都要拿回来让社区里的老大夫看,这位老大夫有了很多粉丝。”

谢吉伯正在尝试把体制外家庭医生的优势,融合到体制内,让中国患者体验到家庭医生的周到服务。他的一些视角,让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医疗改革与医患关系。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