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卫生计生十大新闻盘点
2013-12-26
488

2013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马上到来。那么这一年中卫生计生方面发生了哪些引起全民热议的新闻呢?日前某报对此进行盘点,列举出10条卫生计生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

一、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成立,卫生和计生行业实施资源整合 (大部制促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新闻回放: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开启了新一轮机构改革,重点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其中决定整合成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月17日,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挂牌成立。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承担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18项职责,设21个内设机构。

入选理由:新的机构,新的职能,新的使命。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建,为卫生计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组织机构安排。卫生计生部门的职能整合,统筹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旨在融合卫生和计划生育两支队伍,实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对促进卫生计生工作科学发展,意义重大且深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老百姓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健康的保障,健康中国梦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共同梦想。两支队伍的整合,将使卫生计生事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百姓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

二、继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单独两孩政策有温度)

新闻回放: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单独两孩政策如何启动实施?符合政策条件的公众什么时候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实施单独两孩,是否意味着今后计划生育工作将放松?政策出台后,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单独两孩政策予以解读: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当符合政策条件夫妇的户籍所在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专门规定,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即可按程序申请再生育。

专家介绍,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直接影响1500万人~2000万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上述1500万~2000万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妻,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推测大概每年增加200万出生人口。

入选理由: 单独两孩政策顺应了群众的期盼,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政实施后,出生人口增加可能给母婴保健、住院分娩、婴幼儿保健等方面带来的一些压力,这提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未雨绸缪。

三、我国发现一个新的重配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并及时科学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疫情 (突发疫情防控更及时更专业)

新闻回放:3月下旬,上海、安徽通报了3例新亚型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进入公众视野。“这是此前从未发现的一种可导致人类肺炎的新型病原体。”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经过SARS疫情以来10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我国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已有了制度保障和科技后盾。

抗击疫情,科技先行。3月29日,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从相关病例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后,迅速制备出检测试剂,从4月1日起,陆续分送到全国所有省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4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3年版)》,疫情应对变得更为科学有序。4月1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介绍了我国科学家成功确认导致该疾病的病原是一个新的重配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并对该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的关键基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对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描述。10月26日,我国科学家宣布,在全球率先成功研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并供给厂家用于疫苗生产。

随着防控进展,4月2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公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信息由日发布改为周发布。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1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同时将曾经的新发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由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调整为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

入选理由:在此次防控行动中,基于10年前抗击SARS疫情建立的传染病发现和报告体系,表现出了很高的灵敏度,证明了中国公共卫生和临床系统在新发传染病发现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迅速跟进的科研,为科学开展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专业人员与民众的共同努力,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日,江西省发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H10N8病例,这意味着我们与新发传染病之间的博弈并未结束。抗击新发传染病疫情,体现了中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和进步,也给予民众战胜新发传染病的信心。

四、“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开展全国大型义诊活动,每年9月第3周被确定为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 (大义诊为百姓送去改革福利 )

新闻回放:2013年10月13日~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这是“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共有2.3万家医疗机构、60万名医护人员参与其中,累计诊疗1100万人次,开展义诊手术近2万台次,健康宣教约272万人次,发放宣传材料约1600万册,为患者减免医疗费用约8000余万元。活动周期间,还举办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大讲堂,组织国家医疗队赴重点地区开展义诊活动。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今后将把每年9月的第3周作为“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使之成为卫生计生系统为民服务的重点工作,长期坚持。

入选理由: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动真情、出实招、办实事,为人民群众送上真真切切的制度福利和改革福利。“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全国大型义诊活动周就是这样的大福利。让“服务百姓健康行动”成为长期坚持的活动,倡导的是持续改善医疗服务,让困扰百姓的看病就医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让更多百姓受益,也为深化医改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五、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 (健康服务业可“非禁即入”)

新闻回放:今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40号文)。这是继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之后,又一个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等健康相关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改革思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40号文不仅首次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指明医疗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健康保险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健康管理与促进主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发展潜力巨大。更从国家经济建设支撑产业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力量的总体目标。

“非禁即入”是40号文最受关注的亮点,虽然这一提法并非首次提出,但对于长期存在的“玻璃门” “弹簧门”,40号文通篇都体现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杠杆,以减少政府部门审批关卡为突破口,向社会资本全面、平等开放的变革思路。同时,相对于“保基本”的医疗体制改革来说,健康服务业范围更广,它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涵盖基本与非基本健康服务,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主体,提倡非基本的健康服务由市场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可以说,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40号文发布后不久,中央财政将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纳入了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下拨了22.2亿元,支持相关服务业发展。

就在40号文面世之前,国务院连续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这3个集中发布的文件经常被放在一起加以解读。很多学者认为,在政府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活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最终使社会力量在“非基本”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领域,获得主角地位。

入选理由:《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一脉相承。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提出了一个涵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诊断治疗、养老服务,从生到死的全程服务战略。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健康服务业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流动,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六、医改政策不断完善,医改在重点领域和环节持续推进 (医改在深水区不懈前行 )

新闻回放:2013年,在三年医改阶段性任务初步完成之后,步入深水区、站在新起点上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在巩固已有成果基础上,攻坚克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的年度目标。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3个重要文件,分别从着力解决基层医改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长效机制;为无法查明身份患者所发生的急救费用或身份明确但无力缴费的患者所拖欠的急救费用建立救助基金;明确年度26项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持续深化推进改革3个层面,指明了医改下一步的着力方向。

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召开会议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方、各有关部门把推进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向深化改革要红利;新一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上海、北京、安徽等地展开密集式医改调研,并主持召开了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大攻坚力度,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医改取得新突破。

为摸清基层医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国务院医改办等相关部门对各地基层医改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对国家选取的18个省(区、市)的311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进行了综合评估,旨在通过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地方创新做法吸纳进医改的整体规划,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今年3月,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发布,随后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正式出版发行,新版目录和指南更加适于基层应用。

12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财政部、人社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医改办联手启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引导和鼓励优秀医卫人才到基层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使乡镇成为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的首选,努力做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

入选理由:深化医改,不仅是当前卫生计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个长期课题。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对继续深化医改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的达成、人民群众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医改在制度层面不断完善、在实践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进入深水区的医改也涉及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深化医改容不得松劲,既要有顶层设计,有各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又要鼓励基层探索,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改革路径。深化医改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既得利益,这需要涉及的政府部门、医院、医务人员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医改持续推进,实现社会和行业共赢。

七、《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印发,器官分配阳光运行有了制度保障 (器官移植之困有望破解 )

新闻回放:今年2月25日,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自愿捐献工作全面启动。经过3年艰辛努力,一个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原则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已初步形成。8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人体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规定(试行)》,强制实施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不但明确了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资格和职责,还明确了器官获取组织的资格和职责,确保器官分配在阳光下运行。

2013年11月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体器官移植临床技术应用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洁夫在于杭州召开的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上宣读了“杭州决议”,要求器官移植医务工作者严格遵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框架下颁布的政策和措施,要求所有的器官移植医院必须确保符合医学伦理的器官来源、遵循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的中国三类标准流程。黄洁夫在会上表示,中国器官移植事业已进入一个以公民自愿捐献器官为主要器官来源的发展新阶段,死囚器官捐献有望被公民自愿器官捐献取代。

入选理由:确保器官捐赠和分配在阳光下运行。一系列体制架构及法规政策的落实,有望使我国器官移植工作体系向规范化迈进。器官捐献工作涉及社会、伦理、法制、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除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红十字会以外,还需要公安、交通、教育、民政、宣传、妇联等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共同搭建一条传递“生命的礼物”的绿色通道。

当前,公众囿于传统文化心理,对身后捐献器官的积极性还不高,对捐献后器官的公平、公开分配信心也不足。如何在全社会营造器官捐献、传递爱心的氛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的器官捐献事业起步较晚,必将在阳光运行中走过漫长的探索发展阶段。

八、中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迎来50周年,援外医疗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援外医疗推动“全球健康梦” )

新闻回放:2013年8月15日,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议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了全国援外医疗工作中涌现出的30个先进集体和59名先进个人。

50年来,我国援外医疗队员肩负国家使命,远离祖国亲人,克服工作和生活困难,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医疗队不仅防治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向受援国输入了心脏外科、肿瘤摘除、断肢再植、微创医学等高精尖医学临床技术,同时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这些国家。他们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形式,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又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当前,我国援外医疗队仍奋战在49个国家,其中42个是非洲国家。近1200名援外医疗队员工作在113个受援医疗点上。全国有27个省(区、市)承担着派遣援外医疗队的任务。

入选理由:50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向非洲需要援助的国家派出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无偿提供医疗服务,是中非合作中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显著、影响最广泛的项目。中国援外医疗队是国际主义的实践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在对平等思想的传播、人道主义精神的弘扬以及加深国外对我国传统医学的认识上作出了贡献。这种援助改善了受援国人民特别是患者的生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奉献精神、医德医风和精湛医术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了健康无国界的意义,也是对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最有力卫生保障。

九、四川雅安地震、甘肃定西地震、菲律宾台风灾害卫生应急救援成功实施

(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日臻成熟)

新闻回放:2013年,汶川地震5年之后,中国再次经历大地震,自汶川地震以来加强建设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成色”得到检验。

入选理由:地震救援,考验的是政府调动协调资源,组织救援的能力,也检验着社会管理和应急防灾综合能力,更体现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能力。一次次的灾难考验了中国的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中国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日臻成熟——信息化指挥系统更加高效、专业卫生救援队伍分工更加明确、先进的制式化卫生救援设备更加配套、完善齐全的救援方案更切实可行。不仅如此,随着医疗救援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走出国门,多次代表国家到国外进行灾后医疗救援,彰显了应急救援的中国力量。

十、《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用法律维护精神障碍患者权益 )

新闻回放:2013年5月1日,《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1985年,该法第一稿起草,时隔28年,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终于正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该法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

《精神卫生法》实施后不久,发生在该领域的两则新闻格外引起社会关注。

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生“飞越疯人院”事件,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42名精神病患者集体逃跑,主要原因是医院病房拥挤、环境差,患者无法忍受高温酷暑,同时,住院精神病患者想回家、回家难也是普遍现象,长期积累的情绪很容易一触即发。10月,有媒体报道“郑州向社区摊派精神病指标,强制社区寻找精神病人”,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将患者发现和报告的任务简单摊派分解到社区,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相关工作规范的要求。

类似事件反映了我国精神卫生防治能力和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对精神疾病和防治工作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精神卫生法》提出的很多要求,短期内在基层实际工作中还难以真正落实,法律的贯彻实施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只有解决了医疗资源稀缺、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才能提高精神疾病的检出率、就诊率、治疗率、规范管理率等,最终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入选理由:对于《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和实施,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都强烈期待。业内期盼借助这部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规范的出台,精神卫生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规范。社会也期待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今后能够依法提供更多、更规范、更细致的服务,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解除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虽然这部法律并非完美无瑕,一些不足也受到批评,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各方面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