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是一个行业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源泉。为了让人才流动起来,深圳迈出了开创性步伐,率先试点取消医生的编制,延续着这座城市历来的“改革前沿”精神。而新建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是医生去编制的试验田,实行“管办分离”的模式,由南医大全面管理。没了编制光环,仅给医生开高薪能吸引来人才吗?
没了编制 对人才的吸引力够吗?
编制牵涉到了医院的利益和医生的待遇。显然,对很多体制内的人来说,被赋予了太多含义的编制不是那么容易舍弃的。南医大深圳医院骨科中心主任桑宏勋最近在招人时,在这一点上感受颇深。其表示,虽然有大学做平台,深圳市政府也给予了优待政策,但仍有一部分人因编制问题不愿“屈就”。“尤其是主治医师,这个群体大多在三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编制,他们会顾虑重重,没有归属感。”他说。
庄一强表示,如果有些公立医院有编制,有些没编制,那么没编制的医院势必显得弱一些。
总有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虽然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家对编制还是青睐有加,但总是有一部分人愿意做时代的开拓者。这座耗资近20亿元、承载了医改梦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绝大部分医疗设备已经到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务人员正从五湖四海赶来,其中不少科室的中坚力量更是鼓起勇气,告别了原来体制内的生活。
已过不惑之年的周珺就在三个多月前放弃了贵州一座城市唯一一家血站“二把手”的位置和守了27年的编制,奔赴遥远的深圳。回想起这段经历时,无限感慨道,人生重新洗牌了,一切从头来过。而深圳的公立医院,也在进行“洗牌”。
对于周珺来说,以前所在的城市虽然不大,但是生活安逸、朋友众多、受人尊敬。真的要将这一切抛在身后吗?从未想过离开原单位的她在接到深圳抛来的绣球后,踌躇徘徊三个月之久。她最终下定了决心:“我还有十几年退休,我能看见未来那些年的模样,与目前的状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深圳会给我一个不一样的平台,也许学术上会有一定的突破。”
周珺目前在输血科任职。在这里,她和其他科室的学术带头人以后均有机会被南医大聘请为教授,带硕士生和博士生。显然,要想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带学生一起做研究远比单打独斗更容易出成果。
年轻的普外科医生彭月(化名),她之前在深圳一家三甲医院就职,但更看重的是这家医院医教研合一的背景。她表示,在这眼界会更开阔,接触到的大咖也不一样,刚来的时候医院派我到总部进修过,有些教授手术做得真是非常漂亮。
她笑称,如果你在一家小医院,那么跟着一位专家干10年,也赶不上跟着大咖学个三五年。虽然她现在的薪水比以前高不了多少,但和上升空间比起来,她并不太在意。
人才自由流动的第一步
去掉编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家无需排资论辈,完全凭能力而非职称来领薪水。彭月说:“如果你是作为主治医师来的,即使还未考副高等级的职称,但本事过硬的话,可能就会被放在副高对应的副主任医师的岗位上,拿副主任医师的薪酬,无需排资论辈。”
如果说从传统的公立医院跳槽至去编制化的公立医院,只是人才流动的第一步。那么未来,人才流动的方向会是怎样的?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去编制化之后,良禽会择木而栖,这对医院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医院仍难逃脱创收压力
目前,该院的日均门诊量已经达到800人次,高峰时能突破1000人次。这对于一家新开业的医院来说,并非易事,但是与大型三甲医院动辄上万人次的日均门诊量来说,差距还是不小。
深圳市政府给予该院3年的运营补助,开业后第一年是70%,第二年是50%,第三年是30%,三年后自负盈亏。三年后,这座按照三甲医院打造的试点医院能达到预期的门诊量么?如果不能,又该如何在面临创收压力的同时保证医疗服务的公益性?
廖四照表示,创收压力肯定是有的,我们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而这个成本的转嫁对象不是老百姓,而是我们自身管理。接下来我们会开始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的薪酬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的控制等挂钩。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