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只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人文素养对于医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日前举行的2016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主题发言。王辰院士表示,一个医生要成为良医,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包括医学院校的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然而,现实情况是,在院校教育阶段,医学人文的教育是明显不足的。在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主要是科技方面的教育,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来看,我国的比例(7.54%)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比例(20%~26%)。而在更需重视医学人文的临床教育阶段,人文课程只有5%。如此,我们培养的医生更多的是在关注技术,而忽视了对人的照护。当前,在毕业后的医学教育中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把医学人文的内容弥补上去,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的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其中人文素养不可或缺。为此,需要在住院医师阶段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建设一支高品位的人文课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人文素质培训落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路径等。
人文精神的中心意义是人是最高价值,医生的医疗行为要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整个医疗行为之中,这才是医生的人文精神所在。而目前我们很多医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间很少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医生和病人之间仅仅是一种数字、指标等单向信息服务。
曾看过一位老农就医的故事。这位老农就医挂了最贵的号。他的解释是:10元的号医生不让你说,30元的号医生不听你说,100元的号既让你说又听你说。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患者渴望与医生沟通,但我们的医生往往因为“忙”,疏于对患者心理、情感的关切,疏于对患者故事的聆听,疏于进入患者的苦难世界。而忙中疏又造成患者抱怨、媒体放大、社会积怨、偏激成仇,最终伤医毁院。真是越忙越怨,越忙越乱。
在唯技术思维下,只有疾病的证据,没有病人蒙难的故事,也没有人性温情。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从价值中立转变到参与、对话、体验、移情,构建一个“全人”的医学,来救治身体、拯救心理。
古西腊的哲学家、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高尚的”,在我国古代,医生也被誉为“仁爱之士”,不仅仅强调了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解决病人痛苦的同时,更注重对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医生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需要医学人文精神,这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