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取代医生 天方夜谭还是确有其事?
2016-09-26
462

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之前,取代简单劳动是大家对机器人一种惯有印象,而医生则是一个被视为需要接受长时间训练的专业职业,正在研发或使用中的手术机器人真的会让医生失业吗?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是德国第一批精英大学的三所高校之一。这所拥有9000多名教师的高校也是德国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曾培育出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知名的物理学家赫兹便出自该校。目前,机器人研发是该校一个跨专业研究的重点。实验室负责人Jrg Raczkowsky博士表示,他们正在从事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拟人化的机械手等方式,让机器人可实现多种适应性调整。

从精密的焊接到沉重货物的搬运,工厂中的机器人随着技术的改进越发智能。但人工智能发展的背后,机器伤人事件却并没有因为技术研究和实践的深化得以杜绝。2015年7月,德国卡塞尔市的大众汽车厂发生一起机器人伤人事故,一名21岁的外包工人在工作中忽然受到机器人的撞击挤压而受伤,最终伤重不治。

而要避免机器伤害人,首先要建立起两者的“对话”。在KIT的实验室里,这种人机互动的研究无处不在。除了有拟人的“手臂”外,还有“长着眼睛”的机器人。在视觉系统研究区,一只大型“蜘蛛”正通过身上的摄像头寻找目标。锁定“猎物”后,“蜘蛛”迅速移动到物体前面,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熟练地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它撤走自己的手臂,缩回原处继续“搜寻”下一个目标。

从力学感知到视觉观察再到磁场感应,在KIT的实验室,机器与人开始建立起多种方式的“交流”。但如果你以为这些机器人只能用于工业生产场景中,那就错了。KIT还搭建了一个“手术室”,在这里,由三个感知系统共同组合的机器臂或许会让医生这一职业面临失业的危险。

“手术室”空间不算宽敞,有着手术室常见的绿色幕布,一个正待做手术的假人躺在手术台上,但围绕它的并不是医生,而是一台台轻型的库卡机器臂。它们正上下左右灵活地移动着,协助主刀医生共同完成一台手术。

每个机器臂的“关节”中都布满了力学传感器,可以轻巧地随着人的动作进行精密的运动。同时每个力学传感上还配备了7个轴向,其中6个轴向在运动时会进行3D数据的采集,而第7个轴则让机器臂能进行更灵活的动作,“例如左边行不通就会马上改道右边。”项目负责人说。

机器人的“眼睛”则放在了“手术室”的顶上。密密麻麻的摄像头正进行各种图像的视觉处理,不同的数据在手术室的屏幕外来回滚动,再及时传导至机器臂中指挥它的下一步行动。

除了力学和视觉外,电磁感应也在“手术”中得到应用。据悉,坐在手术室外的操作者,既不需要直接接触病人,也不需要直接操控机器人。只要握着一个力学反馈传感器,通过电流的传感,操作者就能清晰地“触摸”到病人皮肤的张力、血液的流动等,对手术进行远程“摇控”。

我们不禁要问:当这些科技有一天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时,机器人会让医生失业吗?

小编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起码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机器人如果完全脱离了人的指挥是不可能完成手术的,一味追求机器独立手术技术,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手术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机器人是无法根据突发状况选择对应的解决办法的。此外,公众对机器人“医生”尚无认同感,相信没有谁会愿意把亲人的生命交付于冰冷的机器人之手吧。要充分发挥机器人在手术中精准灵活的优势,又要明白其弱势,人为主,机为辅的发展方向,才是未来的医疗发展趋势。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