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并不会就此止步。在未来,我国还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老年慢性患者需要被护理,更为智能方便的居家监测设备就变得很需要,同时也能为医院减少负担。
近日,英国《自然》旗下新刊《自然•电子》杂志在线发表一项成果,美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不直接接触皮肤便可监测人体生命特征的最新方法。就在7年前,还有人尝试过“摄像头测脉搏”的脑洞大开的方法。总之,非接触式测量体征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
该项新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直接接触皮肤测量生命体征带来的不便,还可以同时监测多人,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种性价比高且温和的方法,来监护住院病人。
生命体征是监测患者身体机能状态的指标。在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生命指征来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其主要包括心率、脉搏、血压、呼吸、血氧等等。目前通用的方法都需要直接接触皮肤,但一些皮肤损伤的患者在直接接触时可能造成感染的风险,而且非常不舒服。患者有时候会不理解,便私自取下血压带和血氧仪,这使得测量的效率、准确度很低,影响了生命体征监测的价值和意义。而新技术不与皮肤直接接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此次创建的这种新方法,直接将病人的外部和内部运动转变成射频信号,经过附在织物天线上的射频标签的识别与处理,传递出生命体征的信息。而天线则放置在皮肤附近,比如衬衫口袋或袖口。
研究人员表示,电磁信号的相位对射频电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敏感,可用于评估外部的胸部运动。信号的振幅对这样的变化敏感度更低,因此可用于感知体内运动。
团队成员对多项生命体征进行了测试,表明该技术目前可以用来有效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率和指脉氧,并有望在未来形成一种能多人同时进行的、低成本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据说,美研究人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研发了一种“用WiFi隔墙监测生命体征”的新型监测方式。不需要佩戴任何特殊设施后,甚至能在隔壁房间“穿墙”完成这一切,甚至是像胸腹起伏这样的微妙动作也逃不过,还能以99%的精度判断被检测者的心率。
总之,非接触式测量生命体征虽然探索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间也有很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想法,但是,具体还没有普及到医院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非接触式测量可以替代传统测量。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