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手术之路 身驼背心不悔
2017-12-01
596

从医超过40年,主刀各类手术2万多台,其中大型开胸手术4000余台次。胸外手术要侧身做,长期做手术不堪重负的脊柱已经微微弯曲,沉重的肩膀早已无法平衡手臂的重量,看上去是一高一低的背变得驼了。他就是简阳市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张同钦。如今,63岁的他退休后仍然继续在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

微驼的背部并没有影响张同钦的操作。“这也算是手术留下的纪念品,这一点驼背对我没什么影响。”为什么驼背?因为做手术时,需要两手拿着医疗器械配合,身体前倾,身体右侧低于左侧10厘米左右,观察患者情况,在动手术时,右手需要用很大的力气。特别是在10余年前,没有胸腔镜可以观察的时候,基本一台两三个小时的手术都保持这个姿势,自己做的手术又多,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医疗技术成长的同时,也让长期保持右侧身体侧身前顷的他背部驼起。

“我们做这个胸腔部位手术和一般的不一样,久而久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驼背。”张同钦说,干我们这个胸外科手术的,很多医生,特别是老医生,都会有这种情况。

一位家住简阳三岔湖的农村老人,每次进城都要给他送上几条自己钓的鱼,感谢十年前为其进行了食管癌手术和五年前再次肺癌手术的救命之恩;2013年秋天,张同钦前往凉山州西昌市参加医学学术交流会,乘着间隙,和朋友漫步在风景优美的邛海景区步道,一句“张医生你好,谢谢你,十年前我的食道癌就是你给我做的手术,是你救了我的命”让他十分感动;他走在简阳利民桥上,背后总能听到“当世华佗”的称赞……

张同钦曾多次荣获国家卫生部、省委宣传部、资阳市委市政府和简阳市委市政府表彰。

感动与遗憾并存,甚至也经历过打击。“记忆中最深刻的有一个小伙子,送来的时候,因为胸腔内心脏、肺部部分被增生组织覆盖在一起,增生组织很硬,切除不了,最后没有治好。”张同钦说,这种就非常遗憾,比他的家属埋怨医生,大闹医院的不理解还要让人伤心。

也经历过医闹,甚至上了法庭——因为收治了一名肺癌患者在手术台上去世,其家属将张同钦告上法庭。

“操心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张同钦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由于开胸手术大,术后的观察和处理非常重要,行业内流行一句话,手术的成功全靠50%的术中精心操作,50%的术后细心观察处理。几十年来每台手术下来,他都十分牵挂病人的情况,就算下班回家了,也会多次打电话关注病情,当病情发生变化时,他会彻夜地守候在病人的身边。长年如履薄冰的职业生涯,不仅“心都操烂了”,还患上了严重失眠的职业病,常年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尽管如此,每天出现在科室最早的依然是张同钦。每个早上7点半准时出现在病房,先看望前一天手术的患者和当天即将做手术的患者。7点50准时科室交班,8点带领全科医生查房,9点开始做第一台手术,平均每天做2.5台手术,一台手术3至4小时,加上术前的准备、术后的观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医生这个职业,特别是操刀手术的医生,往往是在和自己打赌。很多手术在我们医生看来,就是50%几率,生死就在这一台手术。但是只要成功了,就可以极大提升患者的生活,甚至是生命质量。”

“我涉及的手术很多都是癌症患者,好多都是到了晚期才发现,然后送过来治疗,进行手术。”张同钦说,这些患者还有车祸胸腔受创的患者,手术难度很大,成功几率小,很多人都不敢去进行这种手术,有种怕失败、畏惧的心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大多数医生的还是选择不做,因为失败了很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失去生命。”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当日,他刚为患者完成一台手术,余震袭来,大楼突然出现剧烈晃动,求生的欲望让很多人都冲下了楼,而他却突然停下了脚步,手术室里还躺着刚刚完成手术但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他冲进手术室背出患者,从五楼一直背到了楼下安全区域。

简阳市人民医院作为汶川大地震资阳市医疗救治点,5月14日一天就接收了200多名重症伤员,因伤情重大部份伤员急需手术,作为外科主任的他带领科室人员为近百名伤者实施了手术和进行伤口处理。病区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室内温度在40度以上,但就是这样的环境,他连续一个星期奋战在医院,累了或在救护车边靠一会,或在台阶上眯一会,或在药纸箱上打个盹,同样遭受地震影响需要照顾的家却一次也没回去过。

2008年12月,国家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等部门联合授予他为“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原卫生部常务副部长殷大奎为其颁奖时不住地夸奖:“好样的,四川医生好样的!”

在他的办公室,总会见到一些患者家属,在门口悄悄打探。张同钦说,几十年来我们拒绝收红包,医生技术好坏是水平问题,但收红包就是品德问题。因此,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作风严谨,纪律严明,拒绝收红包是科室铁定的纪律,就是暂时收下红包缓解患者家属的担忧,也会叫护士及时归还或打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学无止境,医生更要多学,现在条件这么好,还有啥理由不做好呢。要做好只有多学、多实践、多领悟。”张同钦说。作为科室的技术权威,他不仅自己学,也要求下属学。给下属创造外培学习机会,先后送下属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脱产学习,自己也毫无保留传帮带。他常说:“一人好不算好,下属的医术好,整个科室的医疗质量才能提高,才能造就精湛的医术。”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医生进步很大,现在大多已成为了科室的技术骨干。

“打算再干两年,把自己这班学生培养出来,就从手术台上下来。”不过,这么多年习惯了手术台上的日子,闲下来肯定不习惯。

他用不懈的坚守书写了一位医生的操守和内涵,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做一名好医生的信仰。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