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全力抢救”?
2017-12-11
634

“医院是抢救生命的场所,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这句话没错,但有时或者说很多时候,医院和医生也无法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医生不是神,也有许多无能为力。医学有边界,生死是医学难以跨越的鸿沟。死亡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们不敢承认医学有边界。

浙医一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陈作兵就讲过这样一个病例:不久前,他在急诊室碰到一个95岁的老太太因胃部肿瘤晚期病情恶化前来急诊。值班医生明确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但她几个子女却坚决表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抢救。虽然经过一系列措施老人终于恢复了心跳,但她气促的症状没有改善只能送到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陈主任并未继续关注这名患者,但可以想到的是,患者的病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外乎两种结局:在ICU勉强拖延几天或几周后去世;或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再次重复前面抢救的一幕,直到再也抢救不过来去世。

这种“全力抢救”的情况每天在急诊室都要上演几幕,虽然家属不放弃任何抢救患者性命的机会是人之常情,但医疗并不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患者在遭受各种侵入性抢救措施之后也只能是插满管地等着大限之日来临。

救死扶伤一直是我们现代医学的一个目标和宗旨。现在应该到了反思现代医学的时候了。如果缺乏文化和人文精神,医学只能越走越远。各种人工智能,各种脏器的替代机器,甚至刚刚引起争论的“换头术”,现代医学是否过分注重技术而忘记了医学初衷是什么?在去年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大会上,我国有关专家对以往的医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医学的模式应以“健康”为中心取代以“疾病”为中心。

作为医护工作者,更要正视死亡这个问题。“死亡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只有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科技的进步给了人们可以“战胜”死亡的错觉。2016年10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根据蛋白、核酸等预测人类寿命的上限是115岁。也正是现代医学的狂妄,让我们忘记了自然死亡,觉得任何死亡都应该是“因病救治无效”,都理所当然应该带着气管插管,吸着氧气,死在重症监护室床上,让我们忘记了一种叫“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生死观了。

死亡不是现代医学的失败,过分抗拒死亡才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人们自以为能改变客观规律。每个医务工作者应清楚地了解医学是有边界的,在挽救患者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带给他们更多伤害。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