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医院内无金费、无身份证明、无居住地、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亲属的患者,医院怎么办?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这个群体能有尊严地就医,得益于2013年起进驻医院的爱心援助项目。只是,面对每年近百名此类特殊患者,仅十余人的项目支持还是不够的。
自2013年起,东莞某社工服务中心针对这类特殊患者的爱心援助计划项目进驻东莞市人民医院,至今已救助、援助了136名需要帮助的人。2015年7月,该项目荣获广东省社会工作创新项目设计大赛一等奖。近日,这个项目还通过了2018年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拟资助项目审核。
东莞市人民医院是定点救治医院。每年面对近百名特殊患者,相关科室人员不但要抽出人手精力找派出所、民政部门等开具各类证明,垫付后进行报销,有时还会遇上一些患者存在难以认定的情况。
遇上这样的情况,医院则只能出于社会责任承担欠账。此外,由于这个群体以流浪乞讨人员居多,有的甚至住院期间,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饮食起居全由医院负责。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医院同样存在,医疗费用、照顾、安置等问题让各大医院很是头疼。
2013年,东莞市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进驻东莞市人民医院,开始了救助无身份证明、无亲属、无住所患者的项目,社工负责个案管理,从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全过程进行资料登记、核实报送、情感支持、出院寻亲安置等。
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工们还成功链接到东莞市某基金会每年12400元的资金和一批物资支持,保障他们住院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出院车费支持。
“现在我们的科室只要一收治这类特殊患者就会第一时间找社工。”该院医务社工部负责人袁达光说,今年6月,院方还建立了相关机制,如果这类患者没有饭吃,可以统一由科室申请,由医务科审批,总务科联系发放免费餐食。但他坦言,该项目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困境。目前,该院收治的患者中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在医院住了4年,“他2013年2月入院,50多岁,入院时诊断脑梗死,早已经治疗好了.,但因为查询不到户籍,又不愿意去救助站,可以说一直由医院‘养’着。”而且,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根据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三无”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抚、扶)养人,或其法定赡(抚、扶)养人无赡(抚、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而对医院而言,“三无”病人是指医院内无金费、无身份(姓名和居住地)、无责任承担机构(或人员)的病人,其中无金费是最关键的因素。
由于定义不同,部分“三无”病人在痊愈后,并不能享受相关社会救助,这也是“三无”病人遭遇的又一尴尬。
爱心援助项目、基金、应急救助基金等的出现的确为特殊患者的应急救助带来了生机,但也在现实中遭遇着尴尬。面对百万元以上的医疗欠费,各方都力不从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特殊患者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医疗机构和基金,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社工、养老、救助等配套都必须跟上,同时市民也要多一份爱心,不能一味将责任推向社会。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