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又接连发生了两起伤医案。齐齐哈尔耳鼻喉科主任孙东涛被19岁患者用钝器猛击头部致死,河北外科医生李某在办公室写病历时,突然被一名男子用刀割破喉咙。虽然近年来,国家在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上面采取措施,出台了相关文件,但是从目前看来,这些保障医生安全的“红头文件”难救医生性命。
2012年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2013年10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公安部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警医联动,确保恶性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置等内容。
然而,现实是,此前由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医院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住院区、就诊区、办公区成为暴力伤医事件的高发区。
如此看来,各种保障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的措施纷纷出台,但是为何伤医案仍旧不时发生?作为李某的同行,在北京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20多年的临床医生贾勇对记者说:“现在行医真的挺难,特别是外科,也就是老百姓俗称‘动手术刀’的医生,这些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背后就会导致事故。”
“患者对医疗行为不满意可以进行投诉,也可以把医生告上法庭,但是为什么要使用暴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曾经做过10年急诊护士对此表示不解。
“非常气愤。尽管法律可以严惩凶手,但我的心里还是凉洼洼的。”刚刚下夜班的北京市某医院麻醉科大夫苏磊一脸疲惫,对于连接发生的伤医案件,除了悲凉,言语间透露更多的是无奈。“从增加保安数量到增加技防物防等措施,近年来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文件频繁出台,法律也对行凶者进行了严惩,但医生仍是高风险职业,风险指数甚至在直线上升。”说到这里,苏磊低下头说了一句,“医生的命谁来救?”
在各种保障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的措施纷纷出台后,为何还不断有伤医事件发生?这些保障医生安全的“红头文件”为何难救医生性命?
“通告和指导意见都张贴在医院墙上,但实际操作很难。”北京市某医院医患办公室主任魏刚(据当事人要求为化名)分析到,由于这些通告和意见的法律层级低,所以执行力度偏弱,“此外,虽然看似有了一系列文件,但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明确,法律解释也不明确”。
《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建议将医院场所属于公共场所明确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使公安机关在执法时有法可依,特别是在诸如急诊室、病房等关乎患者生命安危的特殊场所,更应加强防范,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
“我认为应将上述文件通过立法程序上升到法律层面,从而做到有法可依,提高执行力,切实保证医务工作者人身安全。”魏刚说。
卫生法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认为,针对伤医案件,除了行凶者个人性格偏激及病理性畸形冲动等因素外,更需要关注此类案件背后存在的整体医疗环境问题。
因医患间不信任导致的医疗暴力事件,反过来又使医患关系急速恶化。重构医患之间的信任势在必行。要想从根本上遏制伤医事件,关键仍在于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