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大调整对医疗行业有何影响?
2018-03-14
343

随着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中通过,人们盼望的“两会”重头戏终于来了。方案提议将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其中,医疗医药相关的中央机构几乎都被调整,重大改革背后似乎也没有那样简单,那么作为医疗界的基层群众,应该了解哪些改革的深意呢?

对于此次国务院机构大调整的目的,政府公报已有说明:减少多头多层次重复执法,减少企业和个人行政负担,提高监管效率并最终转化政府机构职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更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医疗业的执政、监管部门将迎来如下调整:

1、撤销医改办,卫计委升级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内容: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的:淡化计划生育概念;强调医疗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结合的“大健康”构想,把老龄化工作、控烟等统筹管理,希望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群众生命健康质量。

行业影响:医疗健康产业多元化,不再是医院和药企唱“二人转”;预计会刺激医疗产业更多地与预防、康复和养老产业结合,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和总健康成本概念;继续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制度,以缓解医保费用和医疗资源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的矛盾。

2、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调整国家社保基金理事会隶属关系

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目的:为突出医保问题的复杂性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把此前人社部、发改委和卫计委的部分功能剥离,成立直属国务院的医疗保障局。

行业影响:这个新机构负责医保支付和结算、医疗价格制定以及药品耗材招标等方面,预计将成为影响医疗机构和医药行业最主要的三大部门之一。有利于加速落实“三保合一”,同时也能推动商业医疗险的发展。而哪一部委担负医疗保障局很可能暗示未来医保局的监管思路。

3、药监局、工商总局、质监总局共同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内容: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职责,商务部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以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等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同时,组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不再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目的:统一执法+信息共享=既往“三不管”的监管问题将得到解决。

行业影响:对于“保健品夸大宣传”、“药品走私”这些游走在工商部门和药监部门之间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监管,违规行为或灰色操作将减少;改善以往药监局没有工商局人多的现实情况,也有利于药品监管下沉;将医药行业监管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市场监管中,有利于医药行业的清理整治。

4、将监察部并入新组建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内容: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其职能将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负责。

目的:减少监察反贪部门的多头管理,提高监管部门合作效率。

行业影响:针对此前医疗医药行业存在的贪污受贿、巨额回扣等现象实行严格地监控和打击。虽未出现传说中结合卫生、药监和医保的“超级健康委员会”,但分离的形式体现了机构间的互相监督和管理平衡。此次调整符合提升监管效率、降低市场成本的思路,坚定了之前的医改和药改方向。

总之,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提高政府执行力。作为医疗行业最普通的基层群众,首要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信随着政府职能越来越合理化,医疗监管部门执行力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医疗行业会呈现出另一幅繁荣景象。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