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向网传伪科普宣战的是医生!
2018-03-21
291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中老年妈妈们在网络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健康养生领域。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养生小贴士,她们不仅自己收藏查看,还热衷于转发给自己的子女或者朋友。然而,这些比比皆是的“XX的惊人危害”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耸人听闻呢?

不知不觉,我们的朋友圈被伪科普攻陷,对其深信不疑的不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很多年轻人也秉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态度整天疑神疑鬼。甚至有些患者宁可信这些“养生知识”也不信医生的嘱咐,将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完全推翻。这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医患互信。那么,这时候踩着七色云彩出来对抗伪科普的又会是谁呢?

当然是集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于一身的医生大大们。有人问他们工作这么繁忙,哪有时间来做科普?毫无疑问,诊治病人是医生最主要的工作,但他们也有向患者和公众传播健康教育的责任。为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医护人员组建了上海第一支肿瘤科普志愿者团队,从今年4月开始,他们将在网络电台开设50期权威肿瘤科普课程,让健康市民与肿瘤患者用喝一杯咖啡的价钱获取最权威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而课程的所有收益,他们将全部捐赠到肿瘤医院的志愿服务公益基金里,用于支持志愿服务公益项目。

对于这么做的初衷,复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生薛恺表示,他实际上一直想为病人普及基本的肿瘤常识,但却苦于没有时间和合适的平台。他说:“我这里手术后来接受进一步治疗的病人多,得了大病,他们总希望能跟医生多聊两句,我也愿意给病人普及一些基本的常识,免得他们受骗上当。但门诊时间实在吃紧,没法多聊。”

而现在患者可以自行下载手机App收听他们的“公开课”,通过一些种基本常识的梳理,再结合一些案例、故事,患者能更系统地了解一直困扰他们的问题。

对于医院来说,电台的科普宣传也能锻炼出一批会说话、会沟通、会讲故事的医生,让他们经过一些培训后在网络电台开课,学会一种“公众需要的表达方式”,并带动科室里的其他医生。

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介绍,医院将针对14种高发肿瘤、邀请名医一起制作科普课,由合作网络电台的专业人员来做宣传、推广。近期,医生们正在抓紧构思各自的科普课,医院也在网络音频平台协商合作事宜,所得收益还能用于反哺公益。

晚期癌症到底要不要进行放疗、化疗?

很多患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了部分并不科学的肿瘤科普知识,认为“化疗”只是医院挣钱的手段,不仅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而且对晚期肿瘤病人而言,是否化疗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实际情况却有很大不同,薛恺介绍说,首先,化疗反应遏制类药物已经发展了十几代,很多止吐药效果很好,并不会造成患者特别剧烈的呕吐和痛苦;其次,不同疾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比如血液系统、淋巴系统、生殖系统肿瘤就对药物非常敏感,用药效果较好。

所以说,各种治疗手段的毒物反应不一样,很多网络科普夸大了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忽视了治疗的作用。有时如果患者确实已经全身多处转移无力回天了,医生们也会建议不治疗,但前提是要经过多名专家评估后才能决定。

肿瘤医院妇瘤科副主任医师任玉兰表示,现在“网传”肿瘤科普太多、太不靠谱,有时一篇网帖就能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给“否决”了。肿瘤治疗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去正规专业医院。

对于科普选择的病例故事,任玉兰认为应该选取那些给听众带来一些冲击并印象深刻的例子。譬如,一名60岁的卵巢癌患者,第一次就诊即在复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分析为中晚期。但在医院确诊后,这名病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直到8个月后,这名病人再出现时,她的癌症已经发展到相当可怕的地步了。原来,在过去的8个月里,这名患者自己给自己定了一套“吃中药治疗”的方案,并坚持执行。最终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这名患者在手术后只维持了两年不到的生存期。

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打破伪科普、纠正患者治疗观念有多重要!因此,应该鼓励更多的医生与伪科普展开斗争,并着重针对老年病和疑难病症等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到科普宣传的医生们,应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比如将医学科普作为不亚于论文的职称晋升考察项目。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