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唯SCI评价医生制度”备受质疑,同时也引发种种乱象,业界人士不断呼吁改革。4月18日,好消息传来,医生的职称评审权再下放,医生职称“医院说了算”,且将首次探索分类评价,将卫生系列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未来几百万中国医生晋升之路或将有所改变。
4月18日,湖北省人社厅官网发布《关于在部分三甲医院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省职改办在省妇幼保健院、省中医院、省肿瘤医院、鄂东医疗集团、襄阳市中心医院、宜昌市中心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等8家医疗单位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工作。这是湖北省首次在三甲医院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
据悉,本次试点工作将首次探索分类评价,将卫生系列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自主评审范围为本单位在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医、药、护、技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从事医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探索临床评价和科研评价的新模式。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同时,要求用人单位的职称政策更加透明,评审程序更加规范,监督体系更加完备,评审结果更加公正。
此外,湖北省人社厅职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试点医疗单位可以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自主确定是否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评价要素。同时,可以引入国际上更加先进的评价体系。评审不限时间、不限评次,由试点单位自主掌握,更加灵活。
而对于职称评审中长期存在的“评聘不对等”现象,此次也有了解决办法。在医疗单位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将使医疗单位岗位更加从医院发展的实际出发,把空缺岗位数更多用于临床一线。还将实行竞岗聘任,强化聘期考核,防止出现“一评享终身”“一聘享终身”。
医生做科研本身无可厚非,因为新技术离不开科研,但是,一些医院把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医生的业绩及其晋升、奖励的主要依据,致使许多医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当中,而荒废了临床实践的工作。医生中有些是发论文的牛人,但是看病技术却不过关。发表论文的热潮,颠倒了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甚至促成了学术腐败。
长久以来,医生晋升职称偏重论文与项目,临床综合能力占比欠缺。而这次湖北省在三甲医院试点的职称自主评审就是要打破重学历、唯论文的倾向,树立突出实绩、重视能力、倾斜一线的人才导向。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