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占比,增加执业医护人员,国家卫健委先后颁布各项举措以吸引社会办医。6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又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主持新闻会,介绍了近期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主要举措和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郭燕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加快推进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管理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
近一年多以来,卫健委先后推出一批简政放权举措,日前又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医疗行业准入政策环境,吸引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举措包括取消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组织清理“无谓证明”,就是没有法律依据证明一律取消,同时取消医疗机构验资证明,由申请人对注册资金真实性负责等。
据悉,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医师总数达到339万名,护士总数达到380万名,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运转高效的医疗资源供给和服务体系。
二、医师多点执业蓬勃发展
得益于我国先后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和医疗机构的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不断扩大,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郭燕红表示,目前全国已有11万名医师进行了多机构执业,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79%。多点执业制度在激发医师执业活力的同时,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更多医师从公立医院到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
总的来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准入政策的不断优化,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持续向好,行业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医疗资源供给更丰富,医疗服务水平再提高,充分保障人民的健康。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
在开放社会办医准入门槛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松进严管”,对民营医疗机构手术台上涨价、过度推销、过度诊疗等违规情况严惩不贷,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患者的健康服务需求。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