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生英年早逝的悲剧时有发生,在人们唏嘘医者不自医的同时,不得不说,医生们易发生猝死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有关。近日,又一则悲痛的消息传来。山东济宁市泗水县某二甲医院的一名病理科医生突发心梗猝死,年仅38岁。
据知情人表示,泗水县某二甲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孙晓峰医生在6月26日上午9时许突发猝死,医院虽全力抢救,终因无力回天不治而逝,死因疑为心肌梗死。更加令人惋惜的是,年仅38岁的孙医生正值大好年华,本应收获事业和家庭的双丰收。而如今,孙医生倒下了,留下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未谙世事的孩子和日趋年迈的父母。
除了孙医生,近一个多月以来,接连有医生非正常原因去世。5月28日,哈尔滨某三甲医院一位48岁的医学教授、心血管专家受抑郁症困扰,从24楼跳下,结束了生命。同一天,蚌埠市某家卫生院的吕医生突发心梗猝死,据知情人透露,吕医生因为一名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倍感压力,去世前20多天都没怎么睡好觉。
不得不承认,医生或抑郁自杀或劳累猝死的悲剧与他们需面对的职业压力有关。无论是争分夺秒的急救医生,还是奋战一线的外科医生,甚或与检验样本打交道的病理科医生,都承受着“绝不能出错”的巨大压力。
尤其,病理医生看似安逸,实则危机四伏。病理医生一度称为“医生的医生”,这是因为临床上许多疾病的确诊都依赖于病理检验的结果,这足以体现病理检验工作的责任之大。责任越大,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就越大。病理医生往往对待病理结果报告慎之又慎,可即便如此,误诊率还是客观存在的,病理医生时时承担着高压和风险。对此,天津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邱志强曾感叹说:“每个病理医生都可能站在审判席上。”这体现了在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病理医生是如何的如履薄冰。
因为病理检验工作枯燥、病理医生不好当等原因,“医学之本”成了“科室之末”,病理科一度出现了“没人学、没人会、没人干”的尴尬局面。又因为病理医生的奇缺,病理科每个人的工作量无形中加大。医生们只能紧赶慢赶地干,既要保证质量,还要追求速度,身体吃不消的人不在少数。
没有好的身体,又时刻处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邻近崩溃或突发猝死也就不足为奇。所以说,悲剧的发生并非归咎于医者不自医,而是医者难自医。我国大部分医护人员的现状就是明明知道有问题,却无力去改变什么。对此,希望社会各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理解,给他们更多喘息的时间,关爱医护人员身心健康,让猝死悲剧不再上演!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