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活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尤其是堪称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医学生们。如果还没有准备好,不妨来看一看这位医学小哥哥从医学学霸到青年医生的成长故事,看能不能鼓舞或激励到自己。
这位医学小哥哥叫陈潮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6级提前攻博临床型博士生,是别人眼中标准的学霸。求学期间已发表SCI论文12篇,主要代表作发表在氧化应激领域的顶尖杂志《Antioxidants Redox Signaling》(影响因子6.53)上,并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荣获“2016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学医生涯也曾遭遇滑铁卢
高中时,陈潮金便立志要当一名医生。2009年高考后,他填报志愿时选的全都是医学专业,最终如愿考入山大学医学院,成为麻醉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学医不易。医学院里,高手云集,既聪明又努力的人数不胜数,一群高智商的人都在夜以继日地啃书。尽管如此,学院个别科目的挂科率还是超过了50%。对于从小便是别人眼中学霸的陈潮金来说,压力山大,害怕挂科,害怕失败,但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当时,陈潮金感觉整个天都塌了,一直无法原谅自己,后经师兄师姐开导才得以走出这段失落的时光。
但陈潮金却并不是别人眼中的书呆子。大学五年,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参加竞赛,他们在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方面收获掌声和荣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用陈潮金的话来说,大学生涯绝不是社会上讲的重复上个高三这么简单。
八小时之外见差别:麻醉科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这之后,陈潮金的人生简直如开挂一般,2014年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保送至中山三院麻醉科,师从黑子清教授,2016年又继续跟随黑教授提前攻读博士。
但读研之路并非一路顺畅,陈潮金刚接触科研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实验中,但3个月的努力,却换来零数据的结果,这对于当时的陈潮金打击非常大。是导师黑子清教授的鼓励让他重燃热情和信心。导师告诉他,科研就是不断试错,直到找到对的结果,不可急于求成。老师还细心帮他分析原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导师黑子清教授的一句话“八小时之外见差别”更是令陈潮金记忆犹新。导师黑子清教授说:“真正能够做出成绩的,都是那些在临床工作8小时之外仍然刻苦努力的人。”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陈潮金的座右铭。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陈潮金:白天在科里跟随上级医生学习临床技能,参与临床工作,晚上去实验室,做实验、看文献、写文章,钻研课题,晚上12点才回寝室,1点前睡觉,早上7点钟起床准备投入第二天的临床学习和工作。三院求学至今,他以近乎苛刻的自律精神坚持这样的作息时间,成为麻醉科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如何将临床和科研平衡好?
当前,临床和科研如何兼顾是困扰很多医生的一件事,几乎很少有医生能将两者都做得很漂亮。在陈潮金发表很多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之后,很多人问他,临床学习工作繁忙,如何将临床和科研平衡好?
陈潮金的回答是:“临床是根本,科研是提升,我实际上并没有在两者之间‘平衡’,而是努力把两件事都做到最好。”
秉持医德仁心 才能真正换位思考
人们都说,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医生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之后,陈潮金发现,“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医生无法治愈病人。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秉持医德仁心,才能真正换位思考,去帮助病人面对疾病,面对生活。”
陈潮金曾接诊过一位48岁的肠癌患者,由于突然而至的疾病,她终日以泪洗面,生活感觉毫无希望,48岁的年纪看起来却有60岁般憔悴。看着这位阿姨,陈潮金也偷偷伤心落泪。住院期间,他一有空就过去看望,与患者闲聊,开导她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不肯配合治疗。他的努力终于帮助患者渡过了心理难关。患者康复后与他建立起亲人般的感情,至今仍经常寄来很多好吃的零食。
类似的经历很多,陈潮金说:“可以实实在在地挽救生命,并获得病人的认可,我收获了极大的满足感,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最大动力。”“希望以后人们在提到陈潮金的时候,会赞许地竖起大拇指。”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追求。
世间每一条路都是不容易的,踏上去,管它满路荆棘,还是风霜雪地,只能勇往直前,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医学之路便是如此。希望学医的小伙伴们一路顺风!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猜你喜欢图标](https://cdn.uemeds.cn/assets/pc/img/icon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