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我国著名妇产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惜阴教授病逝,享年92岁。
张惜阴教授、博士生导师,1926年1月3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9年6月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进入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即现在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院(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
张惜阴教授一生钟情于妇产科医学事业,在妇科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从实习医员、住院助理医师起,步步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上海医学》、《肿瘤》杂志等医学杂志的副总编、编委、顾问、特约编委等职。
所获成就
60年代,30岁出头的张惜阴组建了肿瘤病房,制定了各种手术、放疗、化疗规范,特别注重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发现并研究了各类癌前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制定了各类诊治指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张惜阴教授领衔的“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项目荣获198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成果推广丙类二等奖、1992年被列为卫生部百项科研成果推广之一;其领衔的“子宫内膜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荣获1994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因素实验及临床研究”项目荣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外,张惜阴教授曾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巾帼奖”、首届“捷斯瑞杯”中国妇产科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援非践行人道主义精神
1974年11月,张惜阴前往非洲多哥,参加为期27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根据她在《“援非”工作手册》中的统计,两年多时间,累计看门诊16164人次,其中妇科11210人次、产科4954人次;收治病人1596人次,其中妇科390人次、产科1206人次;处理分娩1138人次;进行手术750人次,其中妇科370人次、产科38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15人次,其中40%为休克病人;抢救新生儿窒息128例。在她的努力下,非洲许多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得以减轻。
同时,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在针灸麻醉下开展妇产科各种手术20例,获得良好效果,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她曾为病人切除40公斤巨大囊肿,轰动中非医学界。她曾为多哥总统夫人接生。
她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白衣外交官”和“民间大使”的美誉。当她完成使命撤离当地、准备回国的那天,当地人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
同事眼中的张惜音
在同事们眼里,张惜阴“不怒而威”,“眼里不容沙子”,绝不允许“捣糨糊”。护士们都清楚地记得,张教授当年是如何在手术室“叱咤风云”。她是天生的左撇子,手术时能“左右开弓”,又快又好,而且极其严谨,不容闲话。她的手术间里只能听到电刀和吸引器的声音,与器械护士的交流也是简洁而果断。
工作外,张教授是一位家教严格的知识女性,自幼博览群书,她不仅会英语,还会俄语、法语、日语三种语言,令人敬佩!
人卫社发来悼念
张惜阴教授笔耕不辍,撰写发表的论文逾70余篇。她还主编了《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实用妇产科急症指南》、《临床妇科肿瘤学》、《实用手术图解-妇科手术图谱》、《妇产科诊疗常规》等一批医学专著。其中,《临床妇科肿瘤学(第一版)》于1989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荣获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2002年,已年近80岁的张惜阴教授还亲自主编《实用妇产科学》第二版,在红房子的小阁楼上兢兢业业地码字、逐字逐句审校每份稿件。
得知张惜阴教授因病去世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发文悼念:惊闻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妇科肿瘤学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我国妇产科传世精品专著《实用妇产科学》第二版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惜阴教授因病不幸去世的噩耗,我们悲痛万分!在此,我们对张惜阴教授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张惜阴教授的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张惜阴教授兢兢业业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70年,为我国妇产科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2003年由她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妇产科学》第二版是我国妇产科学界权威学术专著,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不断把妇产科学科发展推向前沿,被誉为“我国妇产科学界最为经典的临床参考书籍之一”,至今已经修订至第四版,成为我国妇产科医师案头必备图书,为培养、造就我国临床妇产科医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惜阴教授不懈追求和严谨治学的一生为我国妇产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
她的不幸去世是中国妇产科学事业和医学出版事业的不幸和损失,我们永远怀念她!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