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当道,北京儿童医院堪比春运火车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这当中,有一位穿着白衣的长者格外引人注意,他就是9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张金哲。他不仅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还是孩子们眼中“会变魔术的医生爷爷”。更值得敬佩的是,从医70多年,他对每一个病人起身相迎起身相送,即便已经98岁也是如此!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小儿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50~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方面手术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我国小儿外科迅速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特殊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为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获得者。
从医70多年,张金哲为万名以上儿童操刀手术,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小儿外科医生和近20名硕士、博士。
不为良相 宁为良医
张金哲于1920年9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籍贯地)。几乎在兵乱中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使他从小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志愿。
张金哲的医学事业始于1938年。那一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中学时代的张金哲准备考大学,抱着“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决心,张金哲毅然选择了医学。1947年,他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外科。1950年,张金哲率先在北大医院创建了小儿外科,成为中国小儿外科三位创始人中工作开展最早、声望最高的一位。
给患儿家长讲科普 疾病解释得特别清楚
某天上午,一个肚子疼的孩子来到张金哲的门诊看病。“其实孩子的肚子没有大的问题。”家长带来了一寸多高的血液化验和影像资料,一看就是在全国各地多家医院反复多次就诊。要让家长相信孩子肚子疼没有问题,确实还有点难度。
张金哲让孩子躺在诊床上,开始给孩子进行触诊检查。“来,家长也来摸摸。”患儿的妈妈有点迟疑地走了过去,伸出手跟着张老的一双手一起感知。“您看,这是肚脐,从这里慢慢按下去,是不是能够摸到脊梁骨?”孩子妈妈轻轻地按着,随后跟上了张老双手的力度,“是是,确实能摸到。”“好了,您请坐。听我给你讲讲。”
张老给患儿家长讲起了科普。“脊梁骨前面有大动脉,您感受到了吧?脉搏在跳动。”怕家长听不懂,张老说,从肚脐摸到脊梁骨,就相当于从前墙摸到后墙,还摸到了血管。“血管周围有没有小瘤子、小疙瘩,肚子里面有没有小疙瘩,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如果孩子肚子里长了东西,一按肚子他就会绷劲,现在肚子软软的,说明没问题。”家长听了张老的话,频频点头,连连说“听懂了!听懂了!”
张老表示,预约到他的门诊来看病的家长,都是辗转多家医院反复就诊的患儿,“必须要给家长解释得特别清楚。”
张金哲白大褂的口袋里经常鼓鼓囊囊,塞满了小纸条、小器械。每张打印好的小纸条上都是介绍小儿常见病的症状、治疗要点、注意事项等,这是给患儿家长的;小器械是为了便于随时给孩子做检查。
接诊学:平等相处 要跟患者交那种托命的朋友
张金哲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接诊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注重与患者的平等相处。
“其实病人是很渴望跟医生交朋友的,病人都把命交给你了,能不交朋友吗?虽然现在每位大夫都有胸牌,但字那么小,哪里看得清?不告诉患者自己是谁,哪有交朋友的诚意?”张金哲说,“要跟患者交那种托命的朋友。”
为了让病人一进门就知道谁在为他看病,张老用醒目的字体在白大褂的左前胸描出5个字“外科张金哲”。每次换洗白大褂,字迹模糊了,他就用签字笔重新描一遍。
白大褂里不仅有科研 还有“灰太狼”
从医70多年,张金哲不仅收获了患者的认可,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肯定。现在,国际上有多个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包括“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张金哲的治学之道是团结国内同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国内现实加以改造,目标是向全国推广,扶持各地专职或非专职小儿外科同道提高技术标准,这种观点受到国内外的称赞。
对于小儿外科医生来说,张金哲是高山仰止的前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就是位会变魔术的老爷爷。做检查孩子会闹,张金哲随手拿来一个耳镜,一下子就变没了,一会儿又变出来,孩子笑了,检查也能顺利完成。张金哲家里还准备了好多玩具,喜羊羊、灰太狼等时髦的玩具一应俱全。“给小朋友的。”张老说。
四句话讲修身之道:一生努力 两袖清风 三餐饱暖 四邻宽容
即便98岁高龄,现在,张金哲依然坚持每天按时去医院上“半天班”。定时出诊,定时查房。院内外杂志的约稿、改稿,张老都会在限期内完成。他经常说,长寿不能只给别人添麻烦,还要为社会工作,这是目的,也是动力。而业余时间,张老最大的兴趣就是看戏。
年龄渐长,张老也感受到自然衰老的强大力量:口腔里换上了全口假牙,眼睛也换上了人工晶体,耳朵用了助听器,心脏也用上了起搏器。对于这些,他坦然接受,“这都是高科技维持老年人工作生活能力的见证。”
年过九旬之后,经常有人向张金哲请教养生之道。张金哲常用四句话表明自己的修身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
张金哲教授医德高尚。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他对医德的内涵有进一步的思考。他说,一个医生微笑服务、礼貌待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的基本素质,如果医院的院长现在还把这专门提出来,要求就太低了。医德应是更深层的内容。
张金哲教授常对学生们说,做医生的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病人的病治好。医生不管水平多高,也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个服务者,可现在有的大夫给病人看病像审小偷似的,所以他认为必须要取消终身制、铁饭碗,让医生重新进入到自由职业的行列。
张金哲教授一直在努力引领时代,跟随时代,即使年近百岁,依然如此!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